我讀 «創新的人生»

這本書是陳良基老師的自傳, 因為難得遇到認識的人寫書,所以在網路上一看到就買回來讀.相信業內的朋友應該都聽過陳老師的大名, 由於他也擔任過台大電子所的所長、台大電資學院副院長、台大副研發長、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台大的學術副校長,也是 IEEE fellow,知名度自然不在話下. 而這本書的書名則點出 "創新" 這個主題,不但貫穿全書, 同時也讓我用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認識這位前輩.

讀陳老師的這本書的感受, 就和先前拜訪他的經驗一樣. 當年我們去跟老師談事情,老師就請他的一位學生為我們介紹他們的研究主題. 我記得前十幾二十分鐘都在用很白話的說法講 MPEG 的原理, 總之感覺很簡單、好像沒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感覺花了不少篇幅才進入重點. 介紹完畢, 老師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 於是我跟老師說,前面的介紹好像講得太細了一點.老師大概是這樣說: "基本的原理, 有時候重新聽一次也會有收穫." 於是我翻譯成 "學而時習之", 放進我的腦海當中.

這幾天讀老師的這本書時, 發現前 40% 的篇幅都在講老師小時候種田、和家庭生活,正在想 "重點在哪裡的時候?" 後半部竟然急轉直下, 東西多得消化不完.這讓我當年拜訪老師時的記憶又回來了. 看似簡單的東西,就是未來深奧與宏大的基礎.當陳老師在種田、扛麵線上學的時候, 他已經在為未來創新的人生鋪路了. 雖然當年想到的只是凡事要踏實, 但無論技術創新的基本功、還是制度變革的發想, 其實都來自 "根本需求" 的這個源頭. 什麼是客戶要的? 怎麼樣把事情做好? 怎麼樣做到最好? 甚至要做就做到最好, 這些簡單信念延伸,反而讓陳老師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能做出制度的創新. 

我把我在本書中看到陳老師的決斷和幾個創新變革, 列出來和大家分享. 想知道更多的人,就去買書囉~~

1. 陳老師原本在成大電機碩士班是選電力系統組,但 1979 年政府正好啟動 RCA 技術移轉, 為台灣引進半導體技術. 因此隔年陳老師要求張俊彥所長 (也曾經是交大校長) 讓他轉到電子組.這個舉動就可以看出老師的遠見. 接下來的發展是, 原本老師的碩士題目是 LPE (Liquid Phase Epitaxy – 液態磊晶成長), 他發現此技術有量產上的困難, 便改為研究 MOCVD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接下來國科會推 IC 設計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這個新領域時 (大約是 1982 年),老師又跟張校長商量要跳過去 CAD.後來陳老師便成為國內第一個以 CAD 為專長的博士.

2. 擔任成大國樂社社長的時期,舉辦環島演出.

3. 擔任台大第一任電子所所長時期,推動 ISSCC (IEEE Solid State Circuit Conference)衝量計畫. 只要論文入選, 就可以直接畢業. 另外也找到贊助商, 提供學生發表論文的旅費.結果隔年台大的論文量就在 ISSCC 衝到世界第一, 並且連續保持五年.

4. 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期間,籌辦向大師學習的系列講座, 邀請工研院出身的科技大老回來現身說法. 設定 "創意、活力、效率"的經營理念,參考美國 IBM 華生研究室的做法, 在電子所的進門處設立專利牆.在電子所 30 歲的時候, 於策略規劃會議制定 "晶彩30" 作為電子所的新方向. 晶指是半導體、彩是指液晶面板產業.並且舉辦 "築夢茶會", 把 "守兩兆 (半導體、影像顯示部門),攻軟電 (軟性電子 [1])、探醫電" 的戰略傳達給沒有參加策略規劃會議的同仁. 

雖然說團體的發展不能歸因於一人之智, 但從陳老師砍掉微機電這個部門的故事來看,老師自己絕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電子所這樣半公家的單位 – 我也是電子所的所友喔 (1989~1990), 大家會認為不賺錢也是美德, 因為公益事業業界廠商一定不會做, 所以留給工研院做正好.不過陳老師進一步看到, 個別的微機電設備對某些廠商有用, 但是把所有廠商的需求都建置起來, 相對也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來維護, 不如把設備直接開放給廠商, 把員工輔導到其他部門.雖然我只是個局外人, 我認為有勇氣在工研院做這樣的決策是相當了不起的.

5. 擔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時, 推動橫向交流、跨領域合作.老師說得好: "身為主管要有憂患意識, 團隊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運作後, 很容易陷入疲乏、自我滿足的狀態, 所以要用一些方式來提升團隊的士氣." …"雖然團隊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合群的現象, 但我認為多數原因跟領導者有關, 這就好像一個樂團演奏得亂七八糟, 指揮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 一個好的指揮, 到了哪個樂團都可以指揮得動."

此話題雖然嚴肅, 但老師也同時強調要激勵同仁的熱情. 在國研院十週年慶的時候, 陳老師提出一個想法, 要讓小孩、阿公、阿嬤也能體驗到國研院在做什麼? 因此他們設計了一些科普的體驗設備和活動, 除了讓一般民眾認識這個單位, 我想也可以讓同仁們也回憶一下起研究的初衷就是為了人類的好奇心.書中引用 <看見台灣> 影片中的旁白: "我們看不到問題, 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站得不夠高." 書上又說: "國研院個中心看不到跨領域的必要, 看不到共同的目標, 也許只是因為我們 (國研院)站得不夠高. 看不到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期待." 

這些話說得很棒, 社會對咱們公司的期待, 也絕對不是台灣需要多幾家襯托 MTK 的其他 IC 設計公司, 而是希望百花齊放, 大家各自用不同的方法, 在不同的領域做出好產品.  

6. 創立晶片設計服務實驗室. 當台大李嗣涔前校長擔任國科會微電子學門召集人的時候, 問到陳老師有沒有好點子可以為前瞻研究做點有意義的事? 陳老師便想到 CAD tool 所費不貲, 如果各大學單打獨鬥, 每個學校都要花大筆的經費才能驗證他們的 IC 設計, 如果由國家出面, 提供一個公用的環境, 就可以服務所有的 IC 研究師生團隊了. 這個構想後來順利實施, 和美國工具廠商談到不錯的合約, 當然也讓他們損失不少- 尤其是日本、韓國、中國都來學這套授權方式的時候, 哈!

7. 在台大陸續創立台大創新競賽、台大創新創業學程、台大創聯會, 以及推動國科會 "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 其中"台大創意創業學程, 據說激勵了很多學生. 老師認為第一流的學生應該要創業, 而同學們透過學習這些課程, 也重新找回雄心壯志. 同學說: "大一進台大的雄心壯志 , 早就被考試澆熄了! 這學期 (上了創意創業課程), 它們又通通回來了, 而且是乘以無數倍的熱情." 由此可知, 這個課程對同學的影響相當巨大. 老師也自嘲地說, 教了 25 年專業課程, 從沒有得過台大的教學獎; 但是這堂課卻讓他連續幾年都連莊此獎項.

除了這邊列舉的七點, 還有很多有價值的發想沒辦法一一羅列. 歸納起來, 我發現陳老師的想法不但特別又很實在, 當別人把創新當作一種玄學的時候,老師把它比做農耕 – 看長不看短. 書上說: "平衡的生活, 人性的管理, 讓團隊看清楚創造價值、創造意義的人生目標, 使同仁們在工作上更積極、更有熱情," …"帶過的幾個團隊往往都能夠在短時間 (指幾年間)內脫胎換骨, 成為高績效、能創新、有活力的團隊." 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鏡的地方.

[REF}

1. 軟性電子 – 這是指非製作於玻璃或是傳統電路板上的系統. 像是可撓式的電路板、螢幕…等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