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 第十八屆的課程到了最後一堂. 這次是由計控64級的蔡國智學長擔任結業講師.蔡國智學長除了擔任力晶半導體副董事長,同時也是鉅晶電子的董事長、力積電子的董事長。他這次主要和我們分享他的職場經歷.
學長說他畢業後,原本想要轉行到管研所, 但是複試那關沒過去, 因此到大同公司做設計. 他們的客戶之一正好是施振榮學長.施學長提到宏碁剛剛過了 survival mode, 正要開始擴張. 蔡學長受到吸引想轉到宏碁去做設計, 但施學長當時缺的是業務, 所以蔡學長改行變成業務, 也是宏碁的第 15 位員工.雖然當時一般理工的學生不會想做業務,但是這個轉型也造就了蔡學長後來的職業生涯.
蔡學長說, 施學長的領導風格是 leading by example. 他不會一步一步地教同仁要怎麼做, 而是把自己的見解和大家分享, 最後大家要靠自己的方式去衝. 而微處理機的發展在當時是一個正確的大方向,搭上這個順風車, 再加上公司裡都是台大交大的校友,把事情做好並不困難.不過相較於國外的大廠有系統的作戰, 這樣的成功模式潛藏著問題.後來才知道別人可以有更好的做法.
舉例來說, 當時初入行做業務, 就跟賣保險一樣, 都會先試著賣給自己認識的人, 電腦設備當然就推銷給其他校友. 至於這個產品是不是對方最需要的, 其實就未必.當時國外每週會發行一期 Electonic News [1],學長們會去看那期介紹了什麼新奇的東西, 就會去爭取它的代理權來賣. 但大廠的作法是先看哪個產品熱賣, 才會想要去代理它. 兩者的差異就是前者比較容易踩到地雷, 有些公司本身體質不好, 雖然有技術, 但是撐不久的話, 對爭取到代理權的公司也有傷害.
話雖如此, 學長們對產業界的影響相當深遠. 像 Zilog 本身並不是很強的國際品牌, 但學長們看了 Electronic News 後覺得 Zilog 很讚, 因此把 Zilog 引進了台灣, 也讓台灣變成他們的全球營業額最大的市場. 我在 1997 年都還寫過某顆 IC 上 Z80 的組語, 只不過那時市面上已經買不到 Z80 的 programming guide 了, 我還是特別到交大的圖書館去借的.
宏碁成功了,學長開玩笑說大家都雞犬升天.不過想要 "得道", 還是要有兩把刷子. 蔡學長也舉了幾個他們的成功案例.他說當時一般的電腦都是用 8MHz 的 286 CPU, 而他們發現有 30% 的 CPU 可以跑到 10MHz, 因此他們就推出了世界上唯一的 10MHz 電腦. 另外, 台灣的品牌想要賣到美國, 客人都會擔心維修問題. 蔡學長研究過後, 發現有問題的機率是 1.5%, 所以推出了到府維修的服務.這樣一來, 有 98.5% 的客人會認為宏碁的品質好, 服務也好. 只有 1.5% 的客人會抱怨品質, 但他們也把服務外包了,最差也就是只有很小比例的客戶會給惡評.
當時美國 Long Island 一家公司 Esprite System 欠了宏碁集團的錢, 宏碁以債作股變成他們的大股東, 就派出年僅 36 歲的蔡學長空降到這家上市公司擔任總經理.這家公司做的產品是終端機, 在大型電腦的時代, 都是由終端機連到機房的主機做遠端操作. 誠如學長所說, 若微處理機是正確的趨勢, 那麼終端機事業就是反趨勢. 學長努力了三年, 也推出智慧型終端機等創新產品 (有處理能力, 沒硬碟的機種), 但是對公司的營運沒有什麼幫助. 在 CFO 的建議之下, 這家公司以下市收場.
蔡學長說, 當公司的走向與大趨勢相反, 雖然我們也可以試著做一些事情來修正, 但推行業界新標準並不是一家小公司可以做到的事. 在宏碁的養成訓練中, 學長們學到的是自己闖出一片天, 擅長巷戰、肉搏戰. 但回顧過去, 學長說他當時應該多和董事們交流.公司的董事就是用來幫助經理人的,沒有好好善用他們的智慧相當可惜.當年成功的模式, 變成後來失敗的原因.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 應該要到外面找答案, 不要什麼都靠自己.
他提到最近有朋友的小孩問他, 拿到一家大陸公司的 offer 該不該去? 蔡學長說現在的主戰場在大陸, 如果希望將來有很大的成就, 當然應該挑選大陸就業.試想頂新、旺旺如果沒有去大陸, 今天會是現在的規模嗎? 特別現在的重點產業是 internet, internet 公司的市值遠比傳統產業要大. 阿里巴巴, Google,即使是 Microsoft 都比 Toyota, 甚至 TSMC 值錢. 學長開玩笑說, 下次要請做 internet 的學長來演講, 最好是找馬雲…,不要找他這種過氣產業的.
蔡學長離開 Esprite 時也離開了宏碁, 當時精英想要找學長去做主機板, 而學長想做創投.雙方協調的結果, 就是學長投資精英, 而精英請學長擔任總經理三年 (1991~1994). 後來學長又認識了黃崇仁董事長,黃董事長當時想做記憶體, 而學長也認為記憶體不像 PC 世代交替這麼快, 於是 1995 年又換到記憶體的領域去.在這個階段, 學長有個創舉就是預售了 12 吋廠的產能, 2003~2004 幫公司賺了很多錢.
2001~2002 年時, 記憶體業跌入谷底,學長便想趁這個機會蓋 12 吋廠. 然而當時連日本美國都還沒有這個經驗, 不但技術上有隱憂, 經費也是一個大問題.學長和技術專家木島光一先生商量後, 覺得技術方面可行.便發揮了可能是宏碁時代就打好基礎的 give and take 策略, 先遊說比較好講話的日本廠商進來投資. 他們跟三菱說, 如果你們先下單, 我們 12 個月後就能交出便宜的 IC.陸續搞定日本客戶後, 又再說服美國客戶.雖然有的客人覺得他們頭殼壞了, 但這件事還是順利成功.而認為他們瘋了的客戶, 有的做到已經收攤了都還沒建過一座 12 吋廠.
上課內容大致到這邊. 最近我很努力看 mail, 所以並沒有發生 email 超過 100 封未讀的狀況. 不過此時一直接到同事電話, 看來也沒辦法聽完 Q&A 啦. 只好很對不起學長們先行離開.就在我天人交戰, 準備開溜的時候,校友會總幹事迅雷不及掩耳地推薦了兩位議員候選人, 第一位是台北的候選人, 所以我聽過就忘了. 另外一位是選新竹市議員的校友, 原來他的學經歷還真不錯. 不過,此時萬事莫如加班急,回到公司後, 發現 kernel team 還有三個人在, 果然回公司還是對的 – 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啊!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