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名有點像是小說, 但是它是一本講金融問題的書, 副標題就叫做 “金融體系如何掏空你的口袋", 德文的作者是馬蒂亞斯.維克 (Matthias Weik), 和馬克.弗利德里希 (Marc Friedrich).
這本書的主旨是在抱怨金融業讓我們變窮, 其中鉅細糜遺描述美國金融海嘯的部分, 雖然講得比別人深入, 但是可以看成是長篇抱怨文. 全書最有價值的幾個點, 我覺得是這幾個:
1. 作者質疑銀行業的存在意義. 首先, 國家要舉債發行國債,或者向國民徵收稅款或規費來當作收入.當然, 在第一筆稅款入帳之前, 政府首先要用中央銀行公債來籌措財源. 那麼誰來買公債呢? 除了外國人, 就是本國的銀行.為了吸引銀行來買公債, 公債殖利率一定低於銀行放款利率. 如此一來銀行業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 銀行就算不買公債, 也可以和中央銀行以極低的利率借錢, 而抵押品可能又是另外一些信評更低的債券.
2. 當銀行賺錢的時候, 高階主管快樂地分錢. 而銀行搞砸了, 卻是全民買單.
3. 雖然先前發生金融海嘯, 金融業並沒有學到教訓. 過去有次級房貸,美國買了好多年都還沒買完那些不值錢的抵押品. 現在又有了次級信貸. 某些機構專門買銀行的風險貸款, 賺取手續費. 銀行把不良債信脫手之後, 對應這些放款的自有資本就可以降低. 舉半澤直樹裡面的例子, 東京中央銀行因為貸款給快破產的伊勢島酒店, 所以被迫要拿出一大筆準備金. 如果這筆貸款賣掉了, 銀行的準備金就可以大幅減少,也就可以運用更大的槓桿. 這招就叫做 “資本寬減交易" (Capital Relief Trade).
4. 大家都以為銀行很有錢. 但其實銀行自有資金非常之少. 國際清算銀行推出了銀行自有資本比率管制的國際統一標準為 8%. 如果要它臨時拿出一大筆錢來, 它還辦不到. 就是因為如此, 才會有隔夜拆款利率. 想領錢? 沒先講不能領,還要加收手續費.隨便 Google 幾個:
中國建設銀行: 人民币个人通知存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个人存款业务,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一天或七天通知银行,约定取款日期和金额的一种大额存款方式。
中國工商銀行: 如果是大額取款,請事先通知我行。
香港渣打銀行: 本行保留權利要求閣下在發出事先通知後才作出大額現金提款或存款。請向本行任何一間分行查詢,以確定須發出通知的金額。本行保留權利就大額現金提款或存款徵收服務費。
5.作者強烈抱怨德國不應該在當濫好人了, 為了歐元區的團結, 不斷去貼補不長進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 此舉使得德國的經濟成長率衰退, 利率偏高等等. 另一方面, 作者也抱怨不該放棄金本位制. 在作者成書之日 – 大約是 2011 年, 黃金價格來到 1,700 美元一盎斯. 因此作者再三地強調, 只有黃金是貨幣, 其他看似貨幣的東西都是負債.
6. 不可能永遠成長, 因此你我的退休金、保險金都不要指望了.各國狂印鈔票的結果, 就是實質購買力不斷打折! 股票、GDP 也都不會永遠上漲,因此不要以為買了指數型基金就會賺錢!
7. 作者不厭其煩地把高盛銀行出身的政治人物洋洋灑灑地列了一頁半, 還真是讓我印象深刻! 這些政治人物不只是在美國身居要津, 連歐洲國家的政治人物都和金融界很有關係. 其中, 作者也把雷曼兄弟銀行倒閉視為高盛派剷除異己的一大勝利, 總之, 金融業已經污染了政治圈, 因此它們都是利益共同體 – 除了德國總理梅克爾, 作者一直說她好話.
或許大家看到作者擁護的黃金已經腰斬了, 不免以言廢人, 再以人廢言, 覺得本書不值一觀. 雖然我對 5,6, 7 這三點的確不太認同, 但是金融業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倒是不爭的事實. 畢竟連食品業都是要錢不要命 – 別人的命,每天和錢為伍的銀行又怎麼會例外呢?
這邊我也稍微抱怨一下作者有時語意實在不清. 比方說,作者引用一段話: “歐盟委員會目前總共邀請了 260 位專家, 希望他們為金融市場立法時提供建言. 而這 260 位專家中僅有 200 為真正來自金融業." 言下之意, 200/260 太少! 不過我局外人會覺得挺多的啊! 難道不能有些法律專家、公益團體什麼的去開會嗎?
另外一個例子是, 作者抨擊美股太高, 而且都是一些經營虛擬事業的公司在漲, 像什麼 twitter, facebok,…etc. 最後補上一段: “根據 <<富比士>> 雜誌, 2010 年十大熱門股中, 有 8 支股票具備以下特性: 高股價、低營業額、前景看好、販售實物商品." 我特別看了一下, 裡面確實有 ACME, Netflix,還有販賣網路空間的. 但是其他多數好像真的是在賣實物商品, 這不就和作者的抱怨相矛盾了? 這是我看著看著覺得怪的地方.
最後, p. 195. 愛爾蘭的總負債是 GDP 的 1,166%, 誤植為 G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