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領結業證書和 $$ 的最後一堂課.這次的講師是電信 67 級的焦佑鈞學長, 焦學長的生平在維基和百度百科都查得到. 他除了是華邦電子的董事長之外, 也曾經是電子電機公會的理事長, 目前也是名譽理事長. 由於電電公會的經歷, 焦學長的講題也和其他人不一樣, 叫做: “歷史. 國家政策與創新發展".
學長說, 1987 他創立了華邦電子, 前前後後, 不少同業都在這個時候成立公司, 像台積電也是 1987 年成立.但是經過了數十年, 有些公司表現比較好, 而有些比較差,他會思考哪裡造成了差異.像是 2000 年的 TSMC 和 UMC, 到底做了什麼不同的選擇? 從歷史上來看, 關鍵時期的小差異, 就造成了東歐與西歐的不同, 公司也是如此.
黑死病同樣造成東歐與西歐的人民大量死亡, 但東歐的農民鬆散, 造成農奴制度的強化, 使得人民愈加貧窮. 而西歐的勞工爭取了權益, 制定各種法律, 最後整個國家變得富裕.當然, 進一步地想, 為何有的鬆散? 有的團結呢? 有篇文章做了整理. 它說: “不同政教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绝对君主制的控制方式、对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 封建主义危机”迥然不同的反应、东西欧农奴制的发展、东西欧之间不对称的“ 边缘- 核心” 关系的发展等。[1] 簡單地說, 主要原因是宗教, 衍生因素的中產階級的多元化程度不同.
1993 年, IBM 也遇到經營的危機. 他們擅長的大型主機被 PC 打敗.不過他們改變方向後就活了回來 – 創新的思路是主要原因. 蘇聯一開始也風風光光, 和資本主義世界互相頡頏, 但是在吃大鍋飯,缺乏創新誘因的情況下, 久而久之就陷入惡性循環. 如共產主義這樣一個重大政策或許有短期的好處,但是缺點可能需要 30 年的時間才會顯現. 30 年恰好是一個人的事業長度,等到為政者自己都退休了, 卻把問題留給了子孫!
那麼我們能不能那麼我們能不能在剛開始的前 1/3、1/2 時間內就先看出問題所在, 而不需要等到問題完全浮上檯面呢? 此時最大的問題在於政策都有既得利益者,這些人會畏懼破壞性的創新, 所謂廣納性的制度 – 我想是指開放的制度, 就會沒有辦法自保. 也就是初期可以大鳴大放, 後面就墨守成規, 或者一昧偏向當權的官商.
舉例來說, 威尼斯是中世紀最富裕之地,據說當時有3 萬 6 千位水手, 以及 3300 艘船 [2]. 而"國家為什麼失敗?"[3] 這本書, 將威尼斯的盛極而衰歸因於: 大議會的成員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將成員改為世襲制, 因此愈來愈保守, 人才也不願意再進來.
其他既得利益者的例子包括 “科技界" 的 William Lee. 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時代, 它就發明了做襪子的機器, 但是女王不讓他申請專利.原因是這會剝奪窮人的工作權. 等到女王駕崩, 繼位的詹姆士一世同樣否決襪子機的專利, 因為如果機器生產太方便, 遊手好閒的人可能會閒閒沒事幹來反對政府.因此, 大致可以得到 “企業做得愈好就愈難應付破壞式創新" 的結論 – Nokia, 宏碁都是這樣.
為了避免把過冬的脂肪都給減掉了,因此要鼓勵終身學習. 只有不斷地學習, 才有機會看到自身的缺點. 電子業可以說每天都在做維持性的創新- 例如解 bug.每次解掉 bug 也都有一點進步, 不過破壞性的創新就需要透過另外的學習管道.
另外學長談到政策的制定並不是容易的事, 以電電公會接觸到的能源政策來說, 就需要考慮到下面幾件事情: 能源配比、國家安全、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地球永續、科技內涵等等面向. 因此, 這個政策最後是由國家主導, 而不適合公投. 能源配比的部分, 就是國家應該決定火力、水力、太陽能、核能等等各自應該佔發電量的多少比例. 今天就算試問一個支持核能的人, 核能應該佔國家發電量的多少比例, 他也不一定答得出來, 更不用說有什麼共識了.
以上省略 300 字, 不特別詳述每個思考角度的細節. 簡單地說, 如果政府要推動太陽能, 就要像德國一樣. 因為民間用電的電費太貴了, 所以用太陽能就會覺得很划算. 另一方面, 看來德國的工業的電費貼補非常大啊! 以下是每度電多少錢 (看起來是台幣). 台灣的電價是漲價前吧!
國家 | 民間電費 | 工業電費 |
德國 | 10.0318 | 4.4040 |
美國 | 3.5191 | 1.9835 |
台灣 | 2.7189 | 2.5218 |
學長說,要讓人民正確的選擇想要使用的能源, 就不要貼補電價. 唯有反映成本的電價, 才能讓民眾公平的決定要選什麼能源 – 假如要公投的話. 不過民眾更擔心的是, 電價之所以會貴, 都是既得利益者太浪費 – 黑箱作業 – A 錢的關係, 而不是真正反映成本吧! 倒是油電雙漲之後 (健保補充費竟然也收了 300 億元) 政府的籌碼變多了, 這對政府展現施政能力是件好事. 不過, 我想,收了錢不幹事, 罵聲可能會更大…
政府的收入共有三種: 稅、費、與資產管理. 而稅的來源包括人民的收入、消費、和資產. 當我們想要加稅, 首先就會想到要找富人. 那麼收入高的、消費多的、和資產多的, 誰才是富人呢? 就源課稅的話, 我覺得是收入高的是富人. 若是老伯伯花了 50 年時間拾荒, 省吃儉用,買了磚塊水泥, 終於自力蓋了一間社區圖書館, 他也絕對不應該是被收稅的主要對象.
學長說到, 因為人民想要當家作主, 因此都不希望把錢繳給國家. 因此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率就只剩下 17%, 難以調高. 如果政府自己嫌錢不夠, 更是不應該把錢用在補助上面, 而是應該用在資本支出. 舉例來說, 台電的林口和大林火力發電廠, 在更新機組之後, 不但發電量上升 42%, 碳排放量也降低到 1/3 (此數據是上課筆記). [4] 總而言之, 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得失, 所以學長出了個 homework,要我們分析匯率高低到底各自對那些人有利.
講完了政策, 後面主要講創新. 創新是人的天性,企業的創新則需要練習. 因此學長把他在華邦電子的創新經驗和我們分享. 這邊會提到很多書和工具, 當同仁發現某本書不錯, 或是某個制度不錯, 就會推薦給學長. 學長如果覺得好, 就會直接在公司推行. 因此我也把書單和創新工具分開說明.
[書單]
1. 創新的兩難, Claton Christinson.看其他書之前可以先回顧經典.
2. 借用創意 (Borrowing Brilliance), David Murray. 界定問題最重要, 其他可以借用別人的成果, 用在新的領域.
3. 獲利世代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等
4. 創新拼圖下一步:把創意變現的成功心法 (The Wide Lens: A New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Ron Adner. 創新需要生態系統, 所以要先讓利給既得利益者.
5. 書名沒抄到, Jim Collins. 難道是 Great by Choice?
6. 隱形冠軍: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 Hermann Simon, 這本是講中小企業.
[工具]
1. K.T. Process, 查理斯凯普纳(Charles H.Kepner)与班杰明崔果(Benjamin B. Tregoe)的理性管理程序 [5][6]. 據說華邦的新人訓要上這個 KT.
2. Triz process, 工研院推行的工具, 華邦也將它引進.[7]
到此課程講完, 接下來就是 Q&A. 校友會執行長問學長如果是總統要做什麼? 學長說, 他當理事長的時候, 也只想到怎麼幫助政府而已. 另外, 當理事長是服務性質, 不像是在公司裡面董事長說了算. 所以在自已的公司還是比較好發揮. 細節的部份,我就先不寫了.我想把那幾本書看一下.
學長是個喜歡思考的人, 也有開放的態度不斷改革, 這點很讓人佩服. 課後我從他的手上接過結業證書, 也從助理的手上收回押金 7,000 NTD. 雖然我拿了錢不久就落跑了, 沒有撐到學長離開, 但還是要感謝校友會舉辦這次的活動, 包括兩位助理小姐的服務, 還有我們的組長美貞.
[REF]
1. 为什么中东欧落后于西欧?
2. 威尼斯
5. KT問題管理模式之研究
6. Kepner-Tregoe Situation Appraisal
7. Triz, A Powerful Methodology fo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