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請到的講師是宏碁施振榮學長…的老闆:邱再興學長. 確實很難想像, 在電子業都已經退居幕後的大老, 後面竟然還有個長官, 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開課. 1940 年出生的邱學長, 這次是以鳳甲美術館董事長的身分為我們帶來驚喜.
學長準備的題目是 "事業與志業", 他說自己早年拼搏的都是自己的事業, 希望自己成功、賺錢. 但是後來發現志業的重要, 著重於利他. 譬如說當志工可以發揮慈悲和愛心, 這些是他剛開始沒有想過的.
這個轉捩點大概發生在 1990 年, 台灣股市第一次上萬點的時候.當時股票天天漲, 有股票的人都很開心, 高興到亂花錢. 但是更多人沒有股票啊,想花但是沒有?. 部分人動起壞腦筋, 於是治安就變差了. 郝內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大家希望能夠能夠用軍人的態度來整頓治安. (當然, 政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李總統找郝柏村先生, 阿扁總統找唐飛先生, 真相只有一個, 哈!)
學長 80 年代正好在東歐工作. 他看到東歐的人民雖窮, 但是最苦的時候, 仍然會穿最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 中場的時候排隊買香檳招待學長. 對比起為?瘋狂的台灣人, 他覺得台灣更缺少的是文化素質. 因此他改行成立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開始他的志業的生涯. 交待過了中間的轉折點, 學長回頭講他如何開創事業以前的經歷. 邱學長是基隆人, 小時候家裡窮, 本來沒有?可以升學.
但學校老師看好他, 就和他的家長商量. 只要學長能考上建中 (初中部), 就會想辦法幫他籌學費. 學長的那所小學, 五年前曾經有人考上過建中, 後來再也沒有出過第二個. 因為這個條件夠嚴苛, 所以家人也達成了共識.
不用說, 邱學長當然是順利地考上了建中, 接著保送高中部, 又保送台大電機系. 學長說到他做事非常認真, 所以想要的目標往往都可以達到. 當然這是謙虛之詞, 我每次買彩券也都很認真啊, 問題是不能操之在我. 學長在建中讀書六年, 想盡辦法不要跟家裡拿?. 收入來源包含每個月 30 塊工讀生薪水、寫作投稿、和家教 (後者一語帶過, 希望沒聽錯) 等等.
台大電機系的碩士班到 1964 年才第一次招生, 所以台灣的大學理工人才除了當兵後出國, 也只能選擇就讀交大電子研究所. 大概就是這個關係, 邱學長才會跑到新竹來唸書, 我們也才有幸成為他的交大學弟. 據學長的描述, 8 個決定不出國交大同學, 成立了 ABC 社. ABC 就是 ABnormal Club. 正常人都會出國, 留下來的人才是不正常.
學長在還沒畢業之前, 就考上了 Microchip (美商高雄電子). 當時 Microchip 是做 MOS (金氧半導體) 很厲害的公司, 據學長的說法, 那是一件可以上報紙的轟動大事. 當然一個老師的薪水大概是 600~800 塊台幣, 但學長光是去 Microchip 受個訓 (5 月到 11 月), 每個月就能拿 200 塊美金, 相當於 8,000 塊台幣.
受訓結束之後, 經日本返國時, 又參觀了日本日立的中央研究所取經, 然後開始台灣高雄電子的建廠. 當時台灣的技術還不到可以設計的地步, 所以重點是如何把 MOS IC 組裝到電路板上. 在沒有機械手臂的年代, 作業員得用鑷子去夾 IC. 由於東方人有用筷子的優勢, 所以組裝工作做得比老外很多. 等到學長三年後離開時, 作業員已經成長到一千多人.
在整個製程中, 某一過程需要用到氮氣. 但是當時還沒有專門賣氮氣的公司, 台灣也買不到. 不過學長說, 他看到碼頭有很多工人在焊接 (舉手, 我知道: 氧炔焰), 所以靈機一動, 就拿燒掉氧氣的副產品 – 不純的氮氣來用. 這招沒有人知道, 所以算是秘密武器. 據說還有些其它獨門絕技, 都是在當時克難的環境下所想出來的好辦法.
因為簽約的關係, 學長在高雄電子待了 3 年. 約滿之後, 公司有意送他去美國. 但當時施敏教授找他一起合作, 因此他們便在一家紡織廠的出資之下, 成了環宇電子. 這是台灣第一家微電子裝配、測試廠. 施振榮先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這家公司上班.
學長本來在碩士班畢業之後還想讀博士, 但是其實交大沒有老師可以指導他. 學長因此在交大兼了幾年講師, 所教的學分就抵自己應修的學分. 所以很多業界的大老都還要叫學長一聲老師. 但最後一關博士論士按規定要去國外寫, 但學長當時已經在環宇上班, 所以最後只好放棄學位 [4].
由於學長的人際關係好, 國外可以找到 IC, 對於市場又充分了解, 所以做得有聲有色. 當時電子業的記憶體是王安學長所發明的磁芯記憶體 (core memory, 見下圖)[2], 需要用人工去穿銅線. 如果穿壞了, 就變成呆料.而且電晶體的元件當時還是管制品, 公司有國安人員把守, 不能隨便轉賣或是丟掉. 學長說既然有這麼多零件, 就叫大家自己拿去做喜歡的東西.
有了多餘的零件, 環宇除了幫客戶組裝, 也自行研發了不少東西. 像是當時的電話要重撥前一個號碼本來是很困難的, 環宇電子就做出了重撥功能; 並且為交大作了些教學器材, 例如加減法的示範電路.
說到紡織廠要跨入電子業(龍頭), 當然也不會事事都順利.原本對方說好要給 5,000 萬建廠, 結果只拿出 1/4 的 1,250 萬, 其餘的 3/4 要學長用 5% 的利息和他們借. 而學長已經依據 5,000 萬預算的規劃買了一大塊土地, 剩下可以買機器設備的錢就所剩無幾.好在當時的景氣非常好, 客戶願意自己花錢買機器來擴充環宇的產能, 搞到最後客戶的機台比公司自己有的還多.
學長提到的幾個成功產品包括: 加拿大貝爾發明呼叫器, 需要 120 個零件, 組裝的難度很高.但環宇正好可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又以比較強的公司來說, Microchip 本來需要用 24 個 IC 做電子鋼琴, 4 個 IC 做電子計算機.1971 年, 當學長一聽到 TI 做出電子計算機的單晶片, 立刻就飛往 TI 談授權合約, 接著到紐約談成品的銷售合約, 可以說是超高效率地演出.
結果雖然 TI 量產上有所延誤, 但是學長還是順利地量產一台 8,000 塊的計算機. 當時一般人的薪水大概是 1,000 塊, 但是這台計算機還是排隊來搶才買得到.這個產品據說就是施振榮學長做的.
不幸的是, 公司的幕後金主看到計算機賺大錢, 就把這個產品線帶走, 另外開了一家榮泰電子.學長說他雖然有公司 10% 的股份 (技術股),但是對於這件事完全沒有置喙的餘地. 因此他立下志願, 以後要自己開一家公司, 以台灣的 Philips 為目標. 他說荷蘭和台灣的人口土地等條件都很接近, 荷蘭人能, 台灣人也能.
後來的轉折也很奇特. 環宇的客戶想要挖角學長, 希望學長去韓國設廠, 但學長認為他去韓國就沒有優勢, 建議客戶 (ITT)乾脆把公司買下來. ITT 方面聽了頗為心動, 最後以環宇淨值的 8 倍買下來.運氣很好的事, 賣公司談了 6 個月, 1974 年成交. 而公司賣掉之後, 就遇到第一次能源危機.
學長說, 如果公司沒賣, 也不知道能否撐得住. 但是榮泰電子倒是垮了, 施振榮學長才會出來創立宏碁. 以下參考 [ref 3]
當時電子表剛剛流行, 顧客買的時候雖然很開心, 但是三個月之後手表就沒電了, 因此造成大量的退貨, 讓製造商也苦不堪言. 學長想到可以用太陽能來幫手表充電,所以就做出太陽能充電的電子表.不用說, 這個產品大賣, 連日本人都來買回去賣. 當時光達的資本額才 80 萬, 但是太陽能電子錶每年的營業額有 1 千多萬, 熱銷了兩三年.
附帶一提. 學長說, 其實太陽能是很不環保的產品,在製造 cell 的時候所耗費的電力, 需要運轉 12 年才能省回來. 但學長二十幾年前就搞太陽能, 絕對是台灣的先驅. 當年兒子考大學時, 他做了個太陽能電風扇去陪考, 引起一陣騷動.
在學長看起頗為風光的時候, 1985 年, 學長因為替朋友擔保, 結果當了 "呆人". 學長說, 他大概是保人中看起來身家比較豐厚的, 所以銀行就只找他. 學長說, 當然他也可以賴帳, 但是做人不可留下汙點, 因此一肩扛下所有的債務. 把高雄電子、光達電子的股份全部賣掉,只留下 300 萬資本額的繼業企業.
光達電子的部分是賣給以前的部屬宋恭源先生. 宋恭源先生要求學長保留一點點股份, 學長也照做了.總之還清所有債務之後, 學長帶著太太到墾丁度假三天.到了第三天, 1986 年 4 月 1 日, 學長跟太太說, 我們的錢全部用光了.接下來, 學長又從貿易做起, 到東歐去找業務機會.
學長曾經和東德的蔡司有過來往,因此跑到萊比錫的博覽會找尋商機.當時東西德還沒有合併, 跑到共產黨統治下的東德, 可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就這個危機之中, 學長找到了轉機. 東德電子部的部長聽到有懂得半導體的人跑來, 果然不放過這個機會, 要求學長幫助他們建廠.
當時在共產黨的大家族中, 每個國家都有負責的角色. 像是汽車要用俄國的, 電子就要用德國的.因此東德在電子業非常具有份量. 雖然學長已經兩手空空, 但是德國人還是願意借錢給他. 當時德國人借了他 600 萬美金, 只收到學長一張台灣的本票作擔保而已.
學長說到這時資本額 300 萬的公司, 每年可以做一億元的生意. 據我推敲, 這家公司應該就是繼業企業吧! 據說直到東西德合併之前, 這個事業都是很賺錢的. 在這之後, 東德的戰略地位不存在, 學長也就收拾包袱專注在台灣.
學長說他不喜歡有錢人, 也很討厭股票. 所以把重心移回台灣之後, 就把光達的一點點股票處理掉了. 此時光達已經變成光寶集團, 那些零星的股票就賣了 1.8 億. 雖然有人說光寶的宋先生賺更大, 但學長說他非常感恩在他困難的時候, 有人能夠接手他的公司, 不會去計較沒有發超級大財的機會.
話鋒再轉到股市上了萬點, 學長說東德人雖窮, 但是人家有文化素養. 台灣最缺的是對藝術人文的關懷. 因此學長從科技業下車,沒去追趕上起飛的科技業, 反而砸錢搞藝術. 隔年他找到小學同學馬水龍先生合作,希望贊助一些畢業即失業的作曲家.
學長說, 藝術這個東西是有主流派的. 非主流的東西大家不習慣, 就不會喜歡. 但是有機會一直看一直聽, 慢慢就會習慣, 發掘出他的好. 因此需要給藝術家一個舞台或管道, 讓一般民眾可以接觸到這些創作. 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作的第一個補助案就是春秋樂集 (1991 年). 春季的時候贊助 40 歲以下的作曲家, 秋季的時候就暫助 40 歲以上的.
另外, 學長說自己本來不懂藝術. 但是他看久了之後, 也有點感觸. 因此開始收藏國畫, 順便紓解工作壓力.在 1988 年到 1998 年的這十年間, 他大概買了一千幅. 在 1992 年的時候, 國畫忽然變熱起來, 很多老畫家的畫飆漲了十幾二十倍. 原本 10 萬一張, 可能就變成了 200 萬! 但是年輕畫家的畫風和老畫家不同, 大家看不習慣, 所以生計反而不好.
所以學長又成立台灣畫廊. 付給年輕畫家薪水, 讓她們可以專心創作, 而畫廊的收入就來自他們賣畫的傭金. 但其實這是一個不划算的生意, 如果賣老畫家的畫, 同樣是抽成 20%, 總比賣年輕人的畫好賺. 再說還得付年輕人薪水, 只能說是一種慈善事業. 不過一切也正如學長說的, 其實看久了就會習慣, 好像旋律聽久了就會哼一樣. 最後年輕人的畫終於也變值錢了.
1999 年, 學長又用父親的名字成立鳳甲美術館. 只要藝術家通過評審委員的審查, 就能夠免費利用他們的場地展覽. 最早大概是 10~20 個藝術家中錄取一人. 以 Video Art 為例,請國際評審從 300 件投稿作品中取出 16 件出版一本畫冊. 像是上海市博所展出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就是先在鳳甲得名之後, 才獲得外界的注意.因為這些默默的耕耘, 鳳甲美術館在 1998 年獲得文馨獎.接著鳳甲就變成了該獎項的評審.
學長還講到一件有趣又有點可悲的事情. 1988 年開始, 有人建議學長收集刺繡. 所謂的刺繡就是繡花, 一般以蘇繡獲是湘繡聞名. 學長本來覺得那是老阿嬤的東西, 不是很感興趣. 但是實際接觸之後, 才發現這其中的藝術價值. 1989 年大陸發生天安門事件, 很多人都不敢去大陸, 外資也從大陸撤離, 造成大陸的經濟壓力.
刺繡博物館, 觀摩別人的收藏. 比對之後, 學長發現蘇州的博物館藏比他所收集的等級還要高, 覺得非常羨慕. 這時候蘇州的館長對學長說, 因為政府現在已經養不起他們了, 要他們自行變賣館產, 遣散員工. 所以如果學長有興趣, 他可以把最高檔的刺繡賣給學長.
學長想到自己如果不買, 館長也會賣給別人, 未來這些好東西不知道會流落到哪裡去? 不如就放在鳳甲美術館供台灣人參觀. 於是學長就挑了些精品, 並且要求館長不要遣散部分員工, 只要她們有產品, 學長都會買下來. 這個部分談妥之後, 館長說, 其實湖南也有類似的狀況, 因此學長又跑去湖南跑了一趟, 買下 80 件國寶級的刺繡品.
連同學長說到做得好他就會買下來的部分, 前後大概買了 500 件.直到最近工藝品質不好了, 學長才停止採購.這些最高級的刺繡, 目前正在鳳甲美術館, 供大家免費參觀, 穿拖鞋也可以進去看.學長的目標就是希望美術館不要高高在上,讓藝術進入每個人的心中, 改變大家的觀念.
到這邊學長又花不少時間介紹美術館的活動, 包括錄像雙年展、以及藝術家展出過的活動. 其中有一個是兩人的腦波 PK, 誰的腦波比較平靜, 誰的旁邊就會有比較多金魚和蓮花, 這類科技藝術因為不像傳統藝術有枝筆、有項樂器就可以表演, 實現一個想法需要大量的電腦設備, 所以學長也補助這類的科技藝術表演.
還有個展出是 "食托邦", 藝術家拍攝超市丟掉的食物, 和沒有食物吃的饑民. 即使是在美國, 仍然有許多人是吃不飽的. 學長說藝術家可以改變世界, 而且萬古流芳. 但是歷代的有錢人, 卻沒有人會記得.
人的一生就像是在寫論文, 神 (advisor) 在我們投胎前給我們一個論文的方向和大綱, 但是論文會寫成什麼樣子, 就只有你自己能夠掌握. 我們每天都應該用心地過,而且有意義的過. 曾經有人統計過, 覺得自己幸福的人當中, 有 1/3 弱是成功的企業家, 大概 2/3 的人是比較普通的平頭百姓.
過了幾年之後, 專家再去統計一次. 結果發現有一半的企業家, 因為事業轉差, 而變得不快樂了. 反觀當初就覺得快樂的那 2/3 老百姓, 變得不快樂的人明顯比較少. 普通人只要降低自己的慾望, 就能夠保持自己的心情. 因為想要得多, 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
學長也強調家庭的重要, 再忙也要和老婆甜言蜜語. 如果只顧著衝上事業的高峰, 等於是只重視目的而忽略了過程, 失去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至於面對困境, 可以想像成電流通過電阻才能發光發熱.困境也是生命中最能夠發光發熱的時候,面對它、處理它將使你的生命更有意義." 學長在投影片上這樣寫, 我想他大概也是慈濟的志工吧, 哈!
聽完學長精彩的演講,接著不休息進入 Q&A 時間. 最精華的問題大概就是: 現在的機會好像不如學長的年代, 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學長說到: 機會其實永遠都在,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出來, 我們只要判斷哪些機會我們可以掌握就好? 比方說, 學長創業的話, 資本額很大的事業他就不會去碰. 當初他在業界有優勢的是人際關係, 雖然自己沒有錢, 銀行也不願意投資, 但客戶就是願意花錢買機器給你生產等等.
像是台灣的傳統產業, 能夠活到現在都是有自己的一套. 我們只要多思考, 就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不要小看台灣的牛肉麵、糕餅、甚至是機械業, 也許這些都有開發成大事業的機會. 我們要自問 "what do you have?" 根據自己的特點決定自己可以開創的事業. 即使產業也消失得很快, 我們要知道 "what will be the next?", 找到轉型的機會, 也能以小博大. 另一方面, 並不是在大公司當個小螺絲釘就不好. 這些都是因人而異.
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是, 學員建議學長在新竹也建個美術館. 學長說到, 其實交大藝文中心就是他弄的. 由他和施振榮學長等人募款, 每年辦 13 檔以上的活動. 但是基本上連交大的同學都不是很捧場. 此時熟悉內情的校友會總幹事也從主持人的身分跳脫出來, 大聲疾呼要大家多去餐觀交大藝文中心.
學長說交大藝文中心所辦的活動很不錯, 在洪惠冠主任的領導之下, 也不亞於鳳甲美術館. 說到洪主任, 我們家的桌巾, 呃, 拙荊和她還頗熟. 當初洪主任在新竹市文化中心任職的時候, 我們就因為玉米田劇團的演出而和主任結識. 不過今天聽到兩位學長沒口子地稱讚洪主任, 總幹事學長還大爆許多中央層級的政府單位都來挖角過, 主任也真是太強大了.
學長說, 新竹人有能力建美術館的至少有 100 個人, 全台灣可以建私人美術館的大概有 1,000 人. 不過實際上願意花這個錢的人很少. 目前鳳甲美術館的財源來自繼業企業每年 1,400 萬的捐助, 如果繼業不幸撐不下去了, 他就要賣畫相挺. 鳳甲美術館的意義在於起動企業家對藝文的關懷, 猶如點一盞燈, 但希望能夠有其它的人效法.
[REF]
1. 為 工 業 紮 根 為 文 化 植 基 的 企 業 家 —邱 再 興 學 長
3. 由 e天下雜誌(12月號2004)所提供「施振榮真情指數」 (施振榮退休專輯)經典人物
寫這麼多,實在是沒有重點….
呵, 確實如此. 不過學長們等於是在口述自傳, 所以應該用傳記的眼光去看. 試想有一天, 你我站上講台講自己的一生, 也不會希望別人只花看 tweeter, facebook 的力氣就覺得"搞定了", “喔..那個人啊, 我瞭. 就那個幹啥的嘛." 被人家這麼一說, 好像也滿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