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a 公司既然虧了錢, 就得找出待改善的地方. 所謂的利潤就是銷貨收入減去成本, 表面上看起來只有增加收入和減少成本兩種方法; 因此要從銷貨收入低的產品整頓起. 在本書的第三彈裡面進一步提到哪些成本可以刪, 那些成本刪除後會連帶減少收入. 在第二彈裡面, 談的只是如何整頓產品線.
安曇大師說: 按照 80/20 法則, 前 20% 的產品線是暢銷, 後 20% 是失敗的, 所有的產品又可以根據其特性分類, 並規劃出四種處理態度.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 不賺錢的產品都會選擇退出一途.
以本書中的例子來說, 以學生為對象的休閒服和以家長為對象的高價童裝屬於 “銷售調整型", 主要是產品與公司屬性不合. 零售店的業務屬於 “固執型", 他們隨時可能拉貨, 但銷量從來都不大. 高價的女裝和童裝屬於 “過剩規格型". 此外童裝品牌和休閒服也有 “固執型" 的影子, 雖然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 也不忍心把它砍掉! 灰姑娘型的則是由 Hanna 設計師所自行開發的款式, 這裡面可能出現潛在的暢銷品.
當然啦! 大家也不妨把自己公司的產品拿來分類一下. 比方說前代用了 3 年的 IC 是固執型, 而最新的旗艦級 IC 是過剩規格型之類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暢銷產品還分成賺錢和不賺錢的兩類. 如果毛利太低, 也許賣愈多賠愈多. 把賠錢的產品讓給對手去做, 自己只做賺錢的, 我記得奇美當年就是這樣打下 ABS 市場.
經過這樣的分類之後, 只剩下一種狀況需要處理. 那就是檢視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 以千元理髮店和高級美容院相比, 兩者的賺錢機制明顯不同. 在高級美容院裡面, 邊際利潤雖然很高, 但邊際利潤率只比千元理髮店好一點點而已. 再考慮間接成本之後, 美容院的利基就不怎麼好了.
此處假設是由美容院改裝為理髮店, 故這家店的設備折舊和理髮師薪水等等 (間接成本) 都假設成一樣是每個月 24 萬元. 由於千元理髮店的來客數遠超過美容院, 員工閒置時數較低, 因此間接成本花得比美容院值得. 這部分在第 20 列才看得出來, 財報中頂多看到第 21 列. 因此經營者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知道第 20 列的未回收間接成本.
所謂的管理就是盯緊未來, 挺過現在. 為了掌握公司的狀況, 管理者需要一個儀表板 (management dashboard). 除了大家都會注意的三張財報和品牌別損益表之外, 也要輕易能看出活動與產品的成本 (特別是產品生命週期損益), 以及異常項目 (退貨、瑕疵品、異常成本差異與銷貨虧損).
什麼是產品生命週期損益呢? 就是一個產品從開發以來的整體損益. 比方說大家很開心地說產品線當月 break even 了. 但是過去 3 年已經投入了 5 億台幣, 假如這個產品只能賣 3 年, 算一算總共只能賺回 4 億, 那麼這個產品線其實還是讓公司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