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一向以英文字母順序來命名產品,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它是甜點名稱, 而忽略掉它在 10/29 (傳言有誤, 待更新)就要進入第 K (11th) 版了. Android 進版如此迅速, 當然反映出它跟進競爭對手的決心. 否則它大可以讓使用者覺得 4.0, 4.1, 4.2 都是第四版, 而毋須給予各自的暱稱. 不過對於軟體開發的工程師而言, 實在是追得太辛苦了. 網路有個很好的比較表, 可以知道每一版的 Android 有何差異.
[打岔 1] 據說第 K 版的名稱是酸橙派 (Key lime Pie), 那麼第 P 版來個珍珠奶茶 (Perl milk tea) 也不算是意外.
我這邊另外做一張表, 把三個作業系統 (假如 Android + Linux 也算一個 OS) 的三個重要指標 – 能否跨平台, 人機互動, 消滅異己的版號列出來. 至於雲端, Market, 社群, 開機速度, 拍照, 強化語音辨識, 改善 UI 速度或美化等等不具戰略價值或大家都有的功能, 我就自動忽略了.
Apple | Microsoft | ||
消滅異己 | JB, 去 FLASH |
IOS6, 去 Google 化 |
不知 |
人機互動 | JB (2012/6/27), Google Now | IOS5, SIRI | Win8, 據說有 chatter |
跨平台 |
ICS (2011/10/19) |
IOS5 (2011/10/12) | Win8 (2012/10/23) |
[紅色為更正]
不用說, Microsoft 真是敗在 Windows 太過臃腫. 以致於在跨平台上輸了競爭對手好大一截, 不過它也並非全無優勢. Skype 和 XBOX 算是它的獨門武器. 預計另外兩大陣營短期之內, 都不可能跟上進度. Apple 看似占盡上風, 不過封閉系統的問題也慢慢浮現 – 一個遊戲 App 就要 60MB,你手中的蘋果裝置塞爆了嗎?.
在人機互動方面, 只要耕耘得夠深, 客戶很容易養成習慣. 如果我是它們的操盤手, 我一定要讓這些裝置的 AI 軟體變成主角, 而不是綁定硬體. 它們需要被取名字, 而且能夠跨平台轉生. 如此一來, 客戶未來在換機時, 不得不考慮到讓那個 "虛擬的朋友 – 人工智慧" 還能繼續投胎轉世. 如果客戶再也不買我家的硬體產品, 沒關係, 只要付一點投胎費, 虛擬朋友在別的平台也可以活過來, 只是難免會有一點相容性的問題而已.
[打岔 2] 如果 AI 太強, 會不會主動拗客戶幫它 "換屋" 啊? "主人, 我想搬到最新的 iphone8…, 聽我朋友說隔壁老王的新手機很好住…"
最後, 有篇 Win8 十大升級理由 供大家參考. 其中 style app – 預設style App整合Facebook、Flicker、Google、Twitter、LinkedIn服務。個人覺得這類功能挺重要的. 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關注那麼網站, 還是讓他們自己協調一下匯報上來就好! 有 AI 當然就更好. 但 Windows 能做到什麼程度, 我沒有報什麼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