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算是蘇松萍先生的自傳, 除了有兩篇第三人的文章穿插其中外, 大致上都在反覆介紹他在股市賺錢的原理.
由於作者出身貧寒, 所以沒有閒錢可以長期投資. 最早起家的時候還是盜賣親友的股票才籌到第一桶金. 原來作者的父親在早年個人還不能開證券戶的時候, 就當別人的人頭戶而 “擁有" 不少股票. 作者發現這些股票都相當弱勢 (民國 64 年), 就把這些紡織股換成塑化股, 然後短線進出, 經過 11 年的時間, 終於還掉兩百萬的負債. 而那些借用的股票則是從紅極一時變為水餃股或者下市, 所以作者幾乎不用把錢還回去.
由於這樣的機緣, 作者不相信長抱, 也不迷信類股, 總之甚麼強勢就做甚麼. 並且短進短出, 發揮只用 500~1,000 萬本金, 卻可以一年交易十億元的效果. 他說到台灣的上市上櫃股票, 他大概 9 成都做過.
在實務上, 作者同時會擁有大量的股票, 而每種股票都只買寥寥的幾張. 他的說法也很有道理, 如果重壓 100 張在同一股票上, 難免患得患失. 如果股價跌掉 3 成, 大概人都不想活了. 可是他把股票分散成 20 個 5 張之後, 就比較不容易遇到這種事. 某幾支股票的上漲可能就彌補掉了下跌股票的損失.
此外, 作者買股票也不是用射飛鏢的, 所以出錯的機率不是那麼高. 蘇先生早年在林場上班, 山上沒有人其他人可以交談, 卻可以聽到收音機廣播. 早年的股市的確是由一位小姐從頭到尾把每支股票的行情都唸一遍的, 直到我上班一陣子之後, 才因為股票數目暴增而取消這個服務. 作者在山上大概聽了有 6 年廣播之久, 所以他對於每支股票的的起伏和壓力之稱都了然於胸, 這就是他選股的本錢, 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如果大家有看過 “漫步華爾街", 應該記得那位超級作手也是讀股市打孔帶出身的.)
在買股方面, 作者可以說是斤斤計較. 他說買股一定要掛低檔買進, 買不到都沒關係, 就是不能買貴. 甚麼是貴呢? 假如收盤價再漲停都不能突破前高, 那麼作者就會認為它轉弱了. 很有趣的是, 作者很喜歡買前一天漲停的股票, 而跌停的股票他絕對不碰. 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 作者都快沒錢吃飯了, 如果買到弱勢股不能脫手怎麼辦!? 所以他只買大家搶著要的, 然後從中賺取微利. 很多微粒就累積成大利. 如果股價一直漲停, 作者也不會輕易賣出. 他會設法取回本金, 只留下純粹賺來的部分 (成本為零的股票), 再把本金拿去買別的強勢股, 以增加周轉率.
書上還講到很多不錯的觀點和某些很迷信 – 沒有依據的看法. 但是整體而言, 這本書挺不錯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投資看成一家公司, 我們也應該關心自己的本益比, 流動比, 速動比, 股東權益報酬率啊! 所以作者這種一旦虧損就換股操作的積極精神, 還是比長抱等解套的態度要正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