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 為何有些國家的利息高, 有些國家的利息低, 很多金融機構也在套利, 為什麼就沒辦法達到均衡狀態呢? 在電路學裡面, 高電壓流向低電壓, 就會產生電流. 低利率流向高利率就會產生金流. 就算是金鼎電池也有枯竭的時候, 為何這個世界的金量 (電量) 可以撐這麼久?
在網路上查了一下, 得知賺取利差的金融機構還必須購買高利率貨幣的遠期外匯合約, 事先把利息兌換回來, 以避免匯兌損失吃掉利差. 如果明知道近期匯率和遠期匯率有利差, 又會有更進一步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來套利, 最後便會搞出一個恐怖平衡, 再也沒有人可以明確解讀.
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相當於一個負回饋的 IIR 電路, 裡面有很多時變 (time-varying) 的元件. 一般人只看得懂局部 "電路圖" 的投資人, 會誤以為有利可圖, 但其實未必, 風險永遠存在.
百度上面有個國際套利的例子, 上面有點小錯誤, 我已經將它修正在此 (用紅色).
…用一個例子說明抵補套利的實際情況。設套利者的本金為$1000,英鎊利率=10%,美金利率=4%,英鎊即期匯率為$2.8/£,英鎊遠期匯率為$2.73/£。
套利者年初把美元換成英鎊存在英國銀行: $1000÷$2.8/£=£357
1 年後所得利息為: £357×10%=£35.7
根據當時簽定合同的遠期匯率,相當於$97(£35.7× $2.73/£),這是套利者的毛利潤,
從中減去套利的機會成本40 美元($1000×4%),套利者所得的淨利潤為57 美元($97—$40)。
這個例子說明,套利者在買即期英鎊的同時,以較高遠期英鎊匯率賣出英鎊,避免英鎊匯率大幅度下降產生的損失,
在1 年之後,即期英鎊匯率$2.4/£,套利者仍按$2.73/£賣出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