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先生的自傳, 描述他在 “爽中" (好名字) 十多年的教學歷程. 如果是普通的國中老師, 教個十幾二三十年也都沒什麼稀奇. 但是位在北中寮的爽中, 當初可是個讓人待不下去的 “鬼地方"…
王老師在 1997 年被分發到爽中實習, 看到和理想中差距這麼大的環境, 他只想到要逃離. 正好實習結束, 王老師抽到外島的金馬獎, 於是他把精力轉移到當兵上面, 不到半年就升為連士官督導長, 還獲得了義務役很難得到幾項榮譽獎項.
如果不是發生九二一大地震, 王老師很有可能在服完兵役之後, 就換個更像國中的國中執教. 正是因為王老師的家鄉是災區, 所以駐外島的官兵獲得返鄉的機會. 在他聽說以前實習的爽中已經被震得變形, 學生老師死的死逃的逃, 反而忍不住跑回去關心.
新任的謝百亮校長趁機找他談一談, 不講王老師該不該回爽中, 只聊城鄉差異、公平機會、資源不均、積極差別、孩子與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老師, 你會不會回來?" 九二一的時候, 學生這樣問王老師. 和謝校長長談的王老師就這樣決定回到逃離的地方, 一直待到現在.
大地震確實是個轉機. 學校的硬體沒了, 慈濟幫忙蓋出漂亮的新學校. 學生自我中心的態度沒了, 老師正好可以注入新生的力量. 雖然一開始王老師也做了很多沒什麼效果的改革措施, 但是經過鏚而不捨地反覆改良, 老師終於找到激勵學生的正確方式.
這個轉折算是本書的精華. 原本老師幫學生在表現好的時候記點, 但是點數能幹什麼呢? 好學生的操性成績都破表了, 換成記功也沒有用. 整天逃學玩水的學生更是不需要點數, 因為他們將來只會進什麼學生都收的私立學校, 或者直接輟學.
話說中寮是台灣最貧窮的平地鄉, 所以能夠吸引學生的方法絕對不能忽視經濟因素. 一位正妹老師答應學生只要專心上課、成績進步就送一袋二手衣, 結果順利送出七袋! 這個舉動啟發了王老師, 開悟後的王老師不僅止於開親師會送沙拉油, 並且號召同事甚至於校外人士捐贈二手物品讓學生在期末可以換購.
學生可能只想要文具或是玩具, 所以王老師進一步把家長也納入跳蚤市場的拍賣會. 其它的二手物都可以用點數換購, 像是背包要 150 點, 但價值最高的三樣寶物只能拍賣.
高級電子表拍了 1200 點, 老師的職業級內野手套 (王老師球速超過 140 Km/Hr 喔) 拍了 5000 點, 這還是好友集資湊成的. 誰知道點數能幹啥啊? 大家不積極爭取點數, 不夠的點數只好用借的.
最後壓箱寶是一個火烤兩用鍋. 學生沒興趣對不對? 家長的興趣可大了. 住在幾近全倒的房舍, 只有幾張破舊沙發, 到處是紙箱和帆布的那種 “家", 最後標到這個鍋子的學生, 給足了家長面子與裡子. 爽中的同學自此對可以換點數的語文抽背、英檢、寫作業都認真了起來, 家長也開始注意起同學的學習護照上的點數.
各種體制外的做法一招接一招, 原本幾乎全部只能念私立學校的爽中畢業生, 變成有 80% 可以近公立高中職, PR10 以下的學生也從 22% 降到 6%.
或許大家還不是很明瞭唸公立高中職和私立學校的差異. 作者在書中一再地強調: 對於弱勢族群來說, 唸公立學校意味著更低的學費, 更好的出路, 也是家族翻身的機會.
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缺乏 , 爽中只有六個班級, 每年級各兩班. 教職員編制也不足. 如果老師不能把學生的競爭力提升到和都市一樣好, 這些家境不好的學生, 就只能考上昂貴的私立學校.
這邊所指的私校當然不是甚麼薇閣中學之類的貴族學校. 學生就讀不能培養競爭力的私立高中, 只不過是加速消耗家中的資源, 使得家庭經濟狀況更趨惡化. 付不起學費的學生也只能以國中的學歷出外謀生, 幾乎沒有可能幫助到自己的家人.
當然, 看完這本書的人會發現王老師雖然推陳出新, 化腐朽為神奇. 但是功勞並不是他一個人的. 有一段時間王老師發現自己太急、太越權, 以至於得罪了很多在身邊好意幫忙他的人, 而感到懊悔不已.
我想做大事的人通常都會稍稍忽略和諧的重要, 真正能韜光養晦, 沉潛到自己出頭才做大事的人 畢竟少之又少. 我一時也只能想到對岸的鄧小平先生.
另外本書也回顧了王老師的成長背景. 因為家庭有點狀況, 又受到老師的照顧, 所以他決定做個好老師. 但是成為超級好的老師, 卻是他當初所料想不到的.
如果不是爽文國中當初那麼有 “進步空間", 他就很難得到第九屆 Power 教師獎. 如果王老師第一次聯考就如願進了台清交, 那麼我們可能只會多個同事, 而不會看到這種幫窮人翻身的大願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