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中正紀念堂有個 “手塚治蟲的世界特展" (2011/7/9~10/6), 值得漫畫迷一遊.
和另一位漫畫家水木茂相似, 他們在出道的時候, 正是二戰後人們缺乏娛樂的空虛時代. 不同的是, 水木茂出身貧寒, 所以用怪奇漫畫和戰爭故事做為精神出口. 而拿到大阪醫學院的醫學博士學位的手塚, 則發揮了知識份子的特色, 眼光遍及了過去與未來, 科幻與神話.
當水木茂為了生活, 而插花畫少女漫畫的時候, 他的態度是很扭捏的. 非常害怕被老婆知道自己做了這麼沒原則的事. 然而, 手塚卻毫不避諱地畫出了 <寶馬王子> 這篇少女漫畫傑作, 一點也不覺得害羞. 手塚取材之廣, 創作力之強, 大大地影響了我們那一代的小學生. 當時常看的 <小獅王>, 以及 <我的西遊記> (主題曲是: 卡通我喜歡喜歡喜歡…那部) 也都是他的作品.
可見得人雖然要有原則和理想, 卻不一定需要有框框. 單單就漫畫家是否專心於一個題材這點, 我想我們無法判斷他們的高下. 唯一可以讓我認為手塚勝出的, 在於他能夠持續地自我突破.
仍然以水木茂與手塚治蟲為例, 我發現這兩位漫畫家都有這麼一個時期 – 炒冷飯 re-use. 水木茂稍有名氣之後, 重畫了 <鬼太郎>, 之後再將它搬上電視螢幕. 而手塚則是把 <原子小金剛> (阿童木 – アトム) 搬上電視螢幕後, 又配合時代精神重畫了一次.
可能是因為心愛的題材無法放掉的緣故, 大師成名後他們都不忘重新提攜自己的重要舊作. 這點和很多創作型歌手不再有創作火花後, 回頭錄製自己的 “精選輯" 是同樣的道理.
令我佩服的是, 手塚在成名之後, 雖然也經歷創作的低潮, 後來卻能推出和 <阿童木> 同樣偉大的作品 – <怪醫黑傑克> (最早叫做 <怪醫秦博士>). 多少搞創意的人士, 畢生都無法達此一境界.
這次的展覽中, 有一段手塚生前的電視訪問畫面. 他說他小時候就看過迪士尼和中國的動畫, 因此他希望能做出日本人自己的動畫.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他拼命地畫圖, 賺的錢都忍著不花而寄回老家.
同行都覺得這個大阪人很奇怪. 但是手塚認為沒有人可以理解他的理想, 故毋須和其他人討論, 只是繼續默默地存著錢. 最終, 手塚的理想實現了, 他成了日本第一部電視卡通, 以及第一部彩色電視卡通的作者. 甚至在他辭世之前, 手上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作品. 創作不斷的人生, 雖然短暫, 還是令人深深感動.
[note] 手塚治蟲, 本名手塚治, 1928/11/3~198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