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在香港機場買的, 由於是繁體版本, 又僅在香港銷售的緣故, 此類書的售價都是偏貴的, 竟然要港幣 88 元. 本書的書名據說是編輯所取的, 作者周顯大概怕自己取的名字太搞怪, 乾脆把命名的權力交了出去. 因為有了 “秘密" 這兩個字在書名之中, 出版社還很搞笑地仿效暢銷書 “秘密" 在書皮上印了一個大紅的封印.
至於本人為何會在機場挑中這本書呢? 主要是隨手翻到了下面這一段話. 發現帕金遜竟然有個第六定律, 還是大家眾所周知的 “蓋大樓定律", 我真得再增廣見聞一下. 而且作者寫得那麼搞笑, 什麼 “收回書價", “不要臉了", 可見得本書是可以看得下去的, 所以就刷卡買了!
很快用半天的時間讀完這本書, 感覺收穫真是豐富. 書錢真是花得太值了, 除了有一點港式用語 “窩輪" (Warrants, 即權證), “荼薇", “執笠" (倒閉),…需要研究一下之外, 整體來說還是能夠順暢地閱讀, 並且感到淋漓痛快!
作者周顯是位炒股高手, 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1. 股票的價值決定於公司, 公司的價值決定於經營團隊. 從財報只能看出公司的過去, 卻不能看出公司的未來.
2. 公司的經營者有多少能力, 可以參考 “韓信點兵". 如果能力僅止於領導小公司, 那麼公司變大之後, 財報就會大不如前.
3. 從財報不能決定哪些公司有 “價值", 但可以看出哪些公司沒有價值. 因此大多數人並不真正懂得價值型投資. 坊間的書籍也並不是懂的人所寫的. 他只推崇葛拉漢的 “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4. 價值型投資需要從兩方面來解讀, 一個是時間可以證明其價值, 另一方面是它更有可能上漲空間. 作者既然是炒手, 他只關注是否能上漲這個部分, 而沒有興趣等到價值浮現. 這點和巴菲特的看法不同.
5. 作者非常推崇巴菲特, 但是他認為長期領股利的價值型投資是不切實際的, 他從來沒有看見有人靠著領股利致富. 事實上, 連巴菲特的波克夏也都沒有發過任何股利. 所以周顯的說法也有所本.
不過, 或許台灣的民情與香港真的不同. 2011 年 7 月 “Money 錢" 雜誌的封面故事就是 “黑手變股利皇帝". 真的有人靠著利滾利, 從 35 歲投入 200 萬資金, 一路滾到 48 歲時持股 10 億元, 年領股利 5,300 萬.
6. 作者認為上市公司的老闆幾乎都是黑心的, 否則公司何必要上市? 所以他認為公司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發放股息 (也就是現金股利). 香港公司基本上沒有發利 (大股生小股) 的習慣, 只有幾股合併一股或或一股拆分多股, 以維持股價在合理範圍之內.
公司發放股息會導致公司可運用的資金減少, 因此只有下面幾種狀況才會發股息:
(1) 維持股價.
(2) 討好法人股東.
(3) 老闆本身是大股東
既然發放股息是迫不得已的事, 股民當然不能夠寄望於它.
本人認為這點也與台灣的民情不符. 台灣政府對於未發放的股息是要另外課稅的, 並且實施兩稅合一, 股民又習慣以殖利率來考量股價, 所以公司還是得發股息才行.
7. 基於炒股的理念. 作者以經濟學的供需概念來解釋. 首先, 市場上是否有熱錢? 如果有熱錢, 什麼股票都會漲.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 “乾".
搞笑的作者特別選了一個和 “錢" 同音的字來表示籌碼是否乾淨, 所以這個時候是唸肝, 還特別註記不能唸做乾坤的乾.
籌碼乾, 才有機會大漲. 如果籌碼不乾 (作者說不能講 “濕", 但下一章他就搞笑地用濕這個字, 還說只有他有特權可以用, 其它人只能說 “不乾".) 公司派就得慢慢吸收籌碼, 因為起漲點未到, 濕的時候並不是好的切入點.
以上就是作者對於股市的看法.
要不要去炒股另外是一回事, 我個人認為他的想法大致正確. 比方說, 公司的薪資水準應該高還是低? 過高一定不好, 因為大家很快就退休了. 低可以節省成本, 但是雇不到優秀的人才. 如果這是黑社會, OK! 只要把小弟的虛銜升為護法, 他就可以幫你殺人了, 薪資成本是最低的. 但是想開跨國連鎖企業, 就不可能對主要的管理幹部給予低薪.
周顯認為給予中等的薪資, 並且加上一些口號是最實惠的. 員工懷抱著夢想, 而公司又可以省錢.
作者完全不信任分析師, 認為他們連開公司的經驗都沒有, 卻能算出公司未來三年的現金流, 根本是一派胡言. 他認為公司要從小長到大, 在在考驗著經理人的管理能力. 因此建議領導人摸著錢過河, 每年營運目標成長 10~20% 就好. 如果長不上去, 就不要硬撐, 以免走上執笠一途.
我看這本書還挺有意思的, 作者雖然心機重又自大, 但是搞笑的地方很多, 加上言之有物. 有空的話, 我想把他的其它著作也買回來看. 包括: “炒股密碼", “周顯發達指南", “周顯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