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大前研一先生所寫的小品文集, 在市面上一堆專講 25, 30, 35 歲前應該做些什麼的書籍中, 算是相當突出的例外. 畢竟 50 歲之後還能改變什麼? 大家是木炭堆裡發芽 – 薪裡有樹 (心裡有數).
不過在 2005 年, 日本人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高齡化的 50 歲, 這本書的潛在讀者, 光是在日本, 竟然有全國一半人口之多, 大約是 6,300 萬人. 對於號稱一隻腳已經進棺材的我, 50 歲也已經相去不遠, 當然我也有興趣了解一下我有那些選擇! 哈!
名人出書, 眾人寫序. 本書 253 頁, 大量引用內文的序就佔了 36 頁, 比例超過 14%. 序的部分可謂重點加強整理. 就我個人的心得, 我覺得本書傳達的精神在於以下幾點:
1. 35 歲是一般人最有戰鬥力的年齡. 從 35 歲到 50 歲的這段期間, 被大前先生稱為魔之 15 年. 魔之 15 年決定一個人的定位.
2. 理想上, 50 歲的人應該身居高位, 如果這個時候還升不上去, 就不要騙自己了. 把目標放在: (1) 做自己喜歡的事, (2) 換個公司或領域, 或是 (3) 設法留下貢獻.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等, 如果 50 歲之前都無法培養出有熱情的興趣嗜好, 那麼 65 歲正式退休時也無法融入其中.
(2) 換公司發展時, 要選比原來公司低 2 級的公司, 這樣在新的環境才能夠很容易地被認可是厲害的人.
(3) 設法留下貢獻的人要和老婆有共識, 就是自己已經無法升官發財了, 期望不要太高. 老驥伏櫪, 如果沒有機會, 就平平淡淡待到退休, 等著領老人年金.
日本人的老人年金大約是日幣 250 萬元, 如果選擇在海外退休, 還是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 例如在菲律賓退休, 可以比日本輕鬆一倍; 在緬甸退休, 又輕鬆一倍.
3. 有錢人即使有很多海灣別墅, 噴射機, 遊艇, 並不見得比較快樂. 退休之後, 如果沒辦法找到十件喜歡做的事, 只和老朋友聚在一起談往事, 也是很悲哀的.
4. 大前研一先生以自己為例, 強調砍掉重練的重要性. 也是就呼籲大家重新開機, unlearn.
(1) 大前先生第一重新開機是放棄了從博士學位到日立工作期間所學的核能. 原因是日立決定引進奇異的技術, 放棄自行研發核子爐.
(2) 第二次重新開機是他五十歲時從麥卡錫退休. 原因可能是他有些想法必須從政才能實現, 包括讓銀行倒閉, 減輕國債.
(3) 第三次重新開機是 52 歲時, 他放棄政治生涯. 原因是他在東京都知事選舉中大敗, 覺得選民不了解他, 硬是要選口號空洞的對手.
總結起來, 就是趕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要等到退休才做. 畢竟身居高位, 後來引咎辭職的人不在少數. 與其期望發展順遂, 不如多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此外, 具有創業基因的人, 老早就在 20 多歲就自立門戶了. 等到感染公司病, 就很難再走到創業一途. 創業與否的差異, 就在於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 或是讓他人決定自己的未來. 當他人決定自己的未來已經成了定局, 能夠做的選擇就是上面的這幾種了.
特別有意思的是, 大前先生舉了幾個例子, 明示 50 歲的老人不適合做幾件事: 例如, 考證照. 就算有會技師的執照, 也沒有人要雇用 50 歲的新手. 此外, 不要拿退休金去創業, 這樣賭太大了. 還不如把 1/3 的資產放在風險性投資. 最後, 老人年金就不要拿來儲蓄了!日本人瑞雙胞胎姊妹的金婆婆, 銀婆婆除了年金之外, 還有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大前先生認為這樣實在太保守了. 不如把錢拿來 happy… (金婆婆活 107 歲, 妹妹銀婆婆活 10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