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 311 核污染事件後, 大家對太陽能又多了幾分關注. 有人說太陽能是外來的展望, 也有人說是泡沫. 據說它的生產過程很不環保, 轉換效率低落, 所以政府若不貼補, 就沒有辦法實用.
趁著昨天和同學聚會, 順便驗證一下創投業的看法.
基本上, 太陽能的確不環保, 生產太陽能電池需要大量的能源. 因此能夠發展太陽能的國家, 必須要有低廉的電價. 如果這個國家的電價本來就貴, 那麼也無法在太陽能產品上有競爭力, 例如全球第五大的德國 Q-cell. 結果台灣和大陸的太陽能市佔率在全球是過半的. 比較厲害的對手是因為有水力發電廠供電, 所以才能和電費便宜的台灣競爭.
此外, 太陽能的技術門檻很低, 幾乎大家都能做. 因此台灣的大企業紛紛投入這個市場. 不過, 就算是門檻低, 隔行還是如隔山. 所以現在太陽能領域的主管身價相當高, 企業之間正在競相挖角之中, 開出的價碼相當優渥.
至於貼補政策方面, 創投業不認為這個很嚴重. 據說在義大利就已經不需要貼補.
太陽能面板的轉換效率, 因材質不同而有差異. 目前的太陽能價格仍然因為供過於求而低迷, 故轉換效率特高, 只能突然增加研發成本, 不能從產品上獲得應有的回報.
如果台灣的大企業在投入太陽能的時候, 能夠多關注轉換效率的提升, 而不是拼量產壓價格, 這樣對全人類的貢獻度更高. 否則, 太陽能廠都設在台灣, 那麼我們很快就要被限電了. 還不如把工廠設在電費一樣很低廉的大陸, 至少不致於拿普通台灣人的福利去貼補大企業.
[ref]
1. 認識太陽能電池
2. Q-cell 求售
3. 2011 Intersolar Europe太陽能逆變器產業觀察
太陽能發電, 風力發電, … 等等, 除了發電電量不穩定之外, 還有個大罩門 : 需要大量的空地. 現在西部濱海地區幾乎都看得到風力發電的大風車, 但是負責營運的德國廠商卻抱怨不符成本. 太陽能發電也要有地方置放太陽能板, 臺灣就這麼點大, 很難.
太陽能發電廠看起來不容易. 如果要直接裝在家裡, 也只有頂樓住戶可以享受得到. 屋頂不夠大的話, 就算現在台電補助每度 10 點多元, 應該拿不到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