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哈定 (Garret Hadin) 在 1968 年提出的這個主張, 主要在於說明: "如果某個資源的使用若沒有排他性, 就會造成過度的使用." 它適合用來解釋為何公用地會被濫用, 所以也稱為公地悲劇 (Tragedy of Common).
另外有一個反公地悲劇, 在 1998 年由麥可黑勒 (Michael Heller) 提出, 說明某個資源如果很多人都可以阻止它被使用, 最後就會變成沒有人可以用, 此資源變成了閒置的資源.
如果某項資源大家都可以用, 但是取得這項資源的利益,可以輕易地被其他人分享的話, 最後這項資源也會被閒置. 俗稱 "三個和尚沒水喝". 根據共產黨大規模的人體實驗, 證明這個經驗法則大致正確.
因此, 解決公地悲劇的手法不只是道德勸說與制度約束化, 也可以再增加其使用後的利他性. 如重稅且高度社會福利, 就可以降低使用者無限制消耗公共財的意願. 只要一個和尚打水, 三個和尚都有水喝的話, 那麼打水和尚的意願就會極其低落. 這是大部分人的本性.
少數人願意犧牲自己, 造福大家. 即使看到別人坐享其成也不動心. 比方說今年頗為熱門的陳樹菊女士. 基本上, 資源多少是一回事, 享用資源後的感受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就好比公司的薪資福利, 可高可低, 可以一致也可以差距懸殊. 但是取用此資源後的滿意程度看來不等效於資源的絕對數字, 和分配的關係比較大.
洋基隊的薪水遠高出兄弟象 N 倍, 但兄弟象也有滿意於他的薪水的. 覺得自己的價值不止於此的球員, 像是統一獅的嘟嘟潘威倫, 就算是去不了大聯盟或是日職, 能夠去水準高一點, 但很多國人討厭的韓國職棒也都好! 可見得如果對資源分配滿意, 但是對於獲得的資源不滿意, 就會想要離開. 然而, 外面的生態環境也有一套運作的邏輯, 太貴的洋將還是沒有人要! 因此內外部平衡是靠著臨界資源數字和資源分配的綜效所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