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雖然嘲笑狗狗追自己的尾巴, 但是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 很多人相信過去的事還會再發生, 甚至於認為其發生頻率是可以預期的. 如此一來, 人們也製造了某些莫須有的圈圈.
2010 大崩壞就是這樣的這本書. 它的作者哈利.鄧特二世, 職業是經濟學家. 雖然他討論起經濟的議題也是相當專業. 但是本書的脈絡, 基本上是由水晶球式的預言所建構起來的. 書中提到了一大堆的週期, 根據這些週期所指出的總總徵兆, 作者認為 2010 年該糟了!!
我 很肯定作者在書中吐槽計量經濟學的辯證, 但是對於才發生一兩次的事情, 就認為它有週期性, 似乎是有點不靠譜. 再說若是週期性是硬道理的話, 為什麼原始人不受這些規律的限制呢? 難道火和輪子的發明都非得是西元 2000-250X 年所發明的嗎? 難道佛教 (BC 600), 回教 (AD 600)和基督教的誕生, 沒有比宗教改革 (AD 1500) 重要嗎?
我怎麼看, 都覺得這些週期性都是先有結論才去找理由的. 以人類短暫的文明而言, 竟然觀察到了 5000 年為單位的這種週期性, 嗯, 太神奇了. 我想我來掰一個 non-linear 的週期公式, 參數都用 training 的方式獲得, 順便出一本書好了.
週期的名稱
|
舉例
|
週期性 (年) | 高點 |
低點
|
商品週期 |
石油
|
29~30 | 2009/M~2010/M | 2010~2015 |
黃金
|
2009/E~2010/M | |||
地緣政治
|
32~36 | 2000 | 2016~2018 | |
文明週期
|
農業革命, 城市興起, 帝國主義
|
5000 | 2020 | |
帝國週期
|
烏 魯克, 希臘, 資訊革命
|
2500 | 2000 | |
大創新週期
|
商 業革命, 通貨膨脹, 資本主義, 資訊革命
|
500 | 2000 | |
革命週期
|
宗 教革命, 工業革命, 網路革命
|
250 | 2000 | |
股市週期 – 1
|
40 | 2022~2023 | ||
股市週期 – 2
|
20 | 2010/E~2012 | ||
股市週期 – 3
|
10 | 2008~2009 | 2009/E~2012/M | |
美國總統大選週期
|
4 | 2010/H2 | ||
艾略特波浪
|
3.3 | 2011 or 2010/E~2012/M | ||
阿姆斯壯週期
|
8.6 | 2009.3 |
2011.45 (0.45 是小數)
|
|
年度週期
|
1 | 2010/4~2010/5 | 2010/9~2010/10 | |
季節週期
|
3~4 個月
|
2009/9~2009/10 or 2010/1 |
雖然以上的週期性根本是為了自圓其說自我吹噓而掰出來的, 但是作者有一點講得很對. 那就是經濟繁榮的程度取決於人口, 新生人口的高峰期加 40~45 年之後, 往往就是經濟最繁榮的時候. 以台灣少子化的現象看來, 未來一定會變成老化的社會. 不管是誰來執政, 經濟很難像以前一樣好了.
有效的解決之道包括大量地引進移民, 只要年輕力壯的移民進入, 他們雖然搶走較低階的工作, 也會擴大內需. 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引進移民, 執政者等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抗議失業或是抗議治安變差的聲浪, 一般政客應該都受不了. 所以即使對國家有利, 也很少有人真正會去做. 反而是搞鎖國, 搞保護主義比較得民心. 根據作者的預測 2023~2065 年就是印度人的天下, 因為到時候中國也老了!
找 出了那麼多的週期性, 其實作者的本意只是要告訴大家, 歷史是可以借鏡的. 於是他把 1930 年美國的大蕭條拿來和 2010 年預期的大崩壞作一個類比, 想要藉此找出致勝的投資之道. 根據 2010 年必敗的結論, 作者建議大家在 2009 年起把手上的資產逐步賣掉. 2009 年1~4 月 賣出持股. 2009 年底到 2010 年中, 賣出商品與能源類股. 2010 年中到 2010 年底, 殖利率暴漲, 此時要買 30 年的國庫債券. 2010 年底到 2011 年中, 要買 20 年公司債, 想賺大錢的可以買利率高但評等低的公司債. 2011 年中到 2012 年中, 投資長期地方政府債券.
好神啊!? 為何作者可以這麼精準地把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都講得那麼清楚呢? 無它, 當年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三種債券落底的順序就是這樣. 有歷史為證啊! 然而, 2010 大崩壞的預測是否準確? 我們應該要多看幾次才能歸納出 "準確" 的結論 (呃, 我是沒機會再等 80 年…). 但是一次不準, 就是不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