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真的超超讚, 可是我蒐來蒐去, 幾乎沒有人寫過它的網誌. 怎麼會這樣呢? 真是可惜啊! 在我來看, 這本書應該要當作高中生必修的社會科教材才對.
或許是因為世界情勢與經濟理論都不是世人關心的議題吧? 但它可是每一天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呢! 就拿上班來說, 上班族應該要知道 “效率薪資" 理論.
在 IC 設計界, 大家都知道去 MTK 上班錢比較多, 但是公司的薪水如果比較一般, 那又會怎麼樣呢? 員工會認為就算我每天打混摸魚, 頂多就是摸到大白鯊被炒魷魚, 若是別家出的薪水也一樣多, 那麼員工被開除也並沒有多大的損失. 因此低薪鼓勵了怠工. 這就是史蒂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 的效率工資與怠工模型理論.
這又代表甚麼呢? 這代表我們若把整體評價低的員工打很差的考績, 給他很低的薪資和獎金, 卻期望他自動自發地在來年 “好好表現, 反敗為勝" 將是非常困難的. 員工會認為, 既然薪水這麼差, 乾脆換個環境另起爐灶也差不到哪裡去. 如果不想要員工這麼想, 無論薪水多麼低, 公司還是要猛畫大餅, 主管要對員工勉勵又期許, 讓他們明確感覺到未來還是有利可圖才行.
當然,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如果一昧地以為政府或是公司這麼做, 人民或員工就會配合, 這樣就太天真了. 本書舉了日本發消費券為例, 說明創造消費在理論上雖然正確, 但人民不是傻瓜, 他們會用替代消費來因應, 而使得政策失效. 過去的經濟學家並不重視這一點, 直到盧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提出 “理性預期" 理論, 才正式打破 A -> B 的刻板觀念. 既然上面想要 A →B, 下面就會有 B →C → A 的招數來抵銷他們不認同的政策.
畢竟人們並不是真的很理性, 只要用不同的包裝方式, 就可以影響到大家的邏輯能力. 提出這個 “展望理論" 的就是行為經濟學的先驅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正如前面在另一本書 (Again the Gods) 中提到的, 這個理論的名字是亂取的, 只是為了引人注意. 我想他的不理性實驗真的成功了.
經濟學並不只是用來解釋金錢的流動, 窮人的經濟學家 – 沈恩 (Amartya Sen) 關注的就是人何以貧窮? 貧窮為人們帶來何種不幸? 他的結論是貧窮限制了人的能力, 若能夠給予他們 “自由", 他們就有機會變得富有. 此處的自由是指受教育的機會, 發展的環境等等. 推而廣之, 一個國家的國力, 就展現在政府能夠提供甚麼樣的發展機會給國民? 縮而小之, 一個公司的競爭力, 就在於公司能夠提供多少發展的餘地.
在我認為, 跨國企業之所以成為跨國企業的先決條件之一, 就在於他們先要勇於在陌生的地方開分公司. Sony, Apple 之所以是 Sony, Apple, 是由創辦人的胸襟決定的. 反觀台字輩的企業, 要是台糖不想只是台糖的話, 就不能滿足於只是開開台糖版的便利商店, 甚至於要突破那個 “台" 字, 忘掉台灣, 才能擁有世界吧?!
這本書裡面集結了 25 位經濟學家的 40 個理論, 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介紹這些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學說. 除了可以一窺經濟知識的殿堂之外, 讀者也可以藉由一個個新的經濟模式的推出, 來感受古典經濟學理論如何被推翻, 然後又鹹魚翻身. 因為理論愈補愈充分, 不能解釋的地方漸漸都找到適當的 patch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