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的背後

我的聖人老闆寄給我們一篇文章, 裡面是講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 它的精神是 "每個人都表示同意的事, 可能是每個人心中都不樂意做的事". 原文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 我將它放在下一頁.

如果大家把思緒停留在 "要小心對待大家都同意的事情" 上, 這樣的認識其實還不夠深入. 要知道一件事情的發生, 首先要有人起頭 – 傑瑞的岳父, 然後要有人附和 – 傑瑞的妻子, 接著有人同意 – 傑瑞, 最後才會一致同意 – 傑瑞的岳母. 

其實提議的人非常重要, 假如這個問題是傑瑞 3 歲的女兒芭比所提的, "Grand Pa, 我想去艾比林逛夜市~~~". 那麼傑瑞或他的妻子可能會板起面孔說: "我們難得來看妳外公外婆, 小孩子怎麼只想到自己要玩呢!", "或是 "惦惦,! 囝仔郎麥黑白講!" 之類的. 所以出了這樣的差錯, 地位愈高的人責任愈大, 不能推給 "反正集體決策常常會出錯."

接著, 附議者的角色也很關鍵. 他決定了推翻芭比的決議, 或是說服岳父參加逛夜市的行動. 有時候, 先提出意見的人不見得是權力最大的, 附議的人才是. 好比在一場會議中, 約聘人員某甲說了一個有趣的雙關語. 因為老闆還沒笑, 大家都不敢笑或是不想笑. 等到老闆笑了, 大家才哄堂大笑, 就是這個道理.

我想並不存在提議者和附議者都沒有影響力的案例, 這樣應該就成不了局, 也就不會有矛盾了. 比方說在芭比講出她的意見之後, 10 歲的肯尼也大聲地喊: "我要去! 我要去!", 忠狗小黃更是開心地搖尾巴,  跳上跳下; 這些其實都無助於決策的確認與形成啊!

所以, 組織中有些 "砲王" 是好的. 因為就算除了他以外的人全部都同意了, 他還是會照樣反對不誤. 此時的砲聲就有可能震醒當局者迷的人. 當然, 砲王的人品決定他是武生還是花臉? 如果總是為反對而反對, 或是今天的我反對昨天的我, 明天的我又反對今天的我, 這樣難免要惹人厭的. 

然而, 即使是看穿了 "有力人士" 才是製造矛盾的禍源, 這樣頂多只練到乾坤大挪移的第三重. (第一重是不知道有艾比林矛盾, 第二重是知道有艾比林矛盾.) 更往下挖掘, 就會發現這個矛盾源自於封閉的決策系統.

即使傑瑞一家已經決定要去艾比林, 車上的收音機新聞突然冒出: "今天最高氣溫超過 40 度 C, 除了有沙塵暴, 紫外線也過強, 有致癌風險."…就算這個訊息不是來自比較權威的新聞節目, 而是由大嗓門的加油站員工老王所嚷嚷的, 同樣都具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收到外界的反對訊息後, 原先封閉式決策就會受到挑戰, 當決策重新檢討, 艾比林矛盾也就不會發生了.

古代的帝王要有諫臣, 言官, 今天的董事會要有獨立董事都是同樣的道理. 1987 年, ISDN 成為我們通訊電子學的教材. 看到數據和電信將要整合到一個網路上, 並且傳送到全世界每一個家中, 我樂觀地以為世界大同就要來了. 如果大家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需要什麼? 世界不是會變得很和平嗎?

可是我當年還是太無知了, 哪裡想到就算有了 Google, 還是會有谷歌中國版. 有了網際網路, 還是會有數位長城和綠壩. 因為不能和全世界溝通, 大家仍然得打法輪功,  這不就是超大版艾比林矛盾嗎?

第四重乾坤大挪移可以看穿閉門造車的方式才會造出矛盾的話. 那…第五重呢? 我覺得是 "以成敗論英雄".  搞不好艾比林正在舉辦 "親水童玩節" 的閉幕式, 任你想都想不到有那麼好玩, 而且去晚了一天就沒有了呢?!

閉幕式中, 傑瑞一家還幸運地抽中巴菲特所提供的特獎: 波克夏股票一卡車. 那麼大家重新歸納一次今天這樣快樂的理由時,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英明睿智和勇氣喝采! 他們會說相信你的直覺, 並且把念力的功效寫成一本本的暢銷書!!

[按下一頁到 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


 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


 每一個人都發言表示同意的事,有可能是每個人心中都不樂意做的事嗎?


 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同意了,不是嗎?至少提議的那一個人會樂意吧?


 請看底下這一則可能也會發生在你我家中的真實故事。


 管理學教授傑瑞‧哈維(Jerry Harvey)和他的妻子一起到德州小城柯曼市(Coleman)探
 望岳父母。當時室外的氣溫高且非常悶熱,沙漠的焚風更讓人感到不舒服。到了柯曼
 市,外頭氣溫是難耐的四十度,他岳父母和傑瑞夫婦待在陽台蔭涼處吹電風扇,還好
 有冰涼的飲料,大家一起玩骨牌遊戲打發時間。


 出人意料的,傑瑞的岳父突然說:「我們不如開車出去走走,到艾比林(Abilene)吃
 點東西好不好?」


 傑瑞在心中嘀咕道:「這真是個壞主意,這樣的大熱天加上沙漠焚風,來回要走 一
 百零六英里 (大約 170公里 )的路程,而且還要搭乘那輛沒有空調的老別克汽
 車?」


 傑瑞的妻子卻回答道:「這真是個好主意,如果能去那裡走走真是再好也不過了。」


 傑瑞此時只好附和道:「當然行,只要岳母也同意就可以了。」


 傑瑞的岳母回答:「當然好了,我已經好久沒有去艾比林走走了。」


 成行後,傑瑞當初在心中嘀咕的預言成真了——悶熱,皮膚沾滿了細微的灰塵,一切令
 人難以忍受。他們到一家速食快餐店用餐,但是裡頭平淡無味的食物令人難以下嚥。
 四個小時後,累壞的一行人回到家中時已精疲力竭,他們被外面的太陽熱壞了。每個
 坐在客廳搖椅上的人都累得不想說話,傑瑞為了打破眾人的沈默,於是他開口
 說:「這次艾比林之行還不錯吧!不是嗎?」


 沒有半個人回答這句話,最後他岳母說道:「老實說,要不是你們三個人都想出去,
 我還情願留在家中。」


 傑瑞的老婆回應:「不要說這都是我的錯,是你們三個人想去的。」


 最後傑瑞的岳父說道:「該死,其實我本來也不想去,既然你們很少來我們家玩,我
 怕你們在家裡感到無聊。我其實比較情願待在家中玩玩骨牌、吃吃冰箱內的東西。」


 這四個人當初所同意的事,恰恰好是每個人心中所不樂意做的事。


 傑瑞‧哈維將這段家庭的小插曲比喻為「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從這次事
 情中,我們可以思索一些事,在許多組織內,儘管每個人心中都不願意,卻常常做出
 一些違背個人意願的集體決定,這種集體同意的形成在程序上來說是很拙劣的。(《
 關鍵決策Les decisions absurdes》頁47)


 我們喜歡假設別人在想什麼或喜歡什麼,但卻常常忘了這只是我們的假設,不是別人
 真正在想什麼或喜歡什麼。結果,不管是真實人生,還是戲劇,日復一日,不同的
 人?著同樣的台詞,「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我每天拼死拼活的工作,還不
 是為了這個家」……。


 即使是大學教授,即使是在自己家人面前,人也有可能不敢表達自己心中真正的想
 法,甚至還盲從。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從眾(conformity)行為。所謂「從眾」是個體為
 了順應團體的要求或為了符合團體的期待,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的過程。


 下次遇到大家一致通過某決議的狀況時,記得想一想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避免一起活受罪。

  

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的背後 有 “ 2 則迴響 ”

  1. 請問一下為什麼你的相簿的slideshow左上角沒有jw player的logo
    我的每次在loading下一張圖片的時候就會出現一次,約兩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