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本益比

很多投資專家都強調價值型的投資, 如果以低本益比買進, 至少有安全邊際的保障. 然而, 本益比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個東西.

為什麼這個世紀初的投資專家都賺了大錢呢? 原因很簡單, 他們開始投資的時候, 股市的本益比極低, 往往好公司的本益比也只有 3 倍, 甚至很多公司的股價低於淨值. 隨著葛拉漢, 巴菲特這些投資大師買進這些低廉的股票, 投資大眾漸漸也認識到以本益比為主的投資訣竅. 從此之後, 本益比低的公司慢慢地消失了.

或許就是這個單純的原因, 使得台股加權指數, 道瓊工業指數或是 SP 500 指數成長了數十倍之多. 並不是這些公司的價值增加了數十倍, 而是投資人已經買不到便宜的股票, 只好把本益比 15 倍, 20 倍當作可以接受的標準. 但是未來會把標準上修到 50 倍本益比嗎? 如果不能, 坦伯頓預言 21 世紀末, 道瓊工業指數會漲到一百萬點的理由就只剩下通貨膨脹了.

不妨看看台灣 50 這隻 ETF (0050), 它的成分股是台灣股市中市值最大的 50 家公司.  既然市值大的公司多半是 "好公司", 那麼好公司的本益比應該可以享有稍微高一點的標準. 以台灣 50 在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分別發放 1.85, 4,  2.5, 與 2 元股利來說, 就算給 20 倍本益比, 現在的股價 48 元都嫌太高了. 換言之, ETF 也不是隨時買都划算. 它的好處就是可以常抱又容易進出, 因為幾乎沒有倒閉或是流動性的風險. 但是講到殖利率或是扣抵稅率, 真的是不划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