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的命名方式

因為看到有個名字很奇怪的人來投履歷, 所以查了一下這是哪裡的名字? 原來它是原住民的常用名字之一, 寫在這篇很參考價值的論文"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 裡面.

簡單地說, 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命名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有名有姓的包括: 有氏族名的鄒族, 賽夏族 (從父姓), 阿美族南部 (從母姓), 有家名的排灣族 (從親家姓), 卑南族 (從母姓), 魯凱族 (從親家的父姓). 親從子名, 也就是跟著小孩叫的是雅美族. 親子連名, 大家的名字連在一起的包括泰雅族, 賽夏族 (父子連名), 阿美族 (母子連名或父子連名).

其中出現兩次的賽夏族, 因為他們有姓, 而且會把姓放在後面, 像是西方人一樣. 而在名字的部分是父子連名, 子名在前, 父名在後. 為了尊敬, 賽夏族人會在父名的前面加上 "阿" 字. 例如: "代毛. 阿拐". 並不是代毛的爸爸叫 "阿拐", 而是他的老爸單名一個 "拐" 字. 此外, 如果是長子, 長女, 還要沿用祖父的名字, 不用另外取. 但是其他小孩就沒有規定了.

據說這類命名方式可以避免近親通婚, 不過我覺得效果還算是有限啦! 唯一的好處是, 只要知道某人的名字, 因為其中冗餘的信息 (redundant information) 比較多, 也就比較容易記憶和推論出其族譜. 反之若是拿得出一本家譜出來, 或是硬是背得出住雅婷是怡君的表妹, 也是欣怡的孫女, 應該也不見得要依賴這種連名方式. 不過既然阿拉伯人的命名方式也差不多是這樣, 可見得這是人口少, 聚落分散的民族的古老智慧之一.

我記得國一的時候, 我就領教過連續複誦的力量. 我先說 "請", 同學再加一個字, 並且從頭開始唸, 比方說他要加 "不", 那麼就要說 "請不". 我加個 "要", 就說 "請不要". 後來一直加長到 "請不要先生吃大盒子糕餅乾盒子糕", 因為用字開始重複了就不再玩了. 不過能夠把沒有意義的東西記憶個 30 多年, 表示連名制的確有助於記憶祖先的名字, 達到追本溯源的目的.

當然, 這篇論文也提到一些悲劇. 因為中華民國政府不尊重原住民的既有傳統, 把他們的姓氏弄得亂七八糟, 使得一家人都不能同姓. 據我所知, 這樣雖然不對, 但還是沒有澳洲人對待毛利人那樣糟. 畢竟把人家的小孩抱走, 根本不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毛利人這招, 還是比較心狠手辣一點. 這已經不是甚麼沙文主義的問題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