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沒有讀到這種"看了一眼就停不下來"的書了! 異數這本書的作者麥爾坎.格拉威爾曾經寫過另外兩本暢銷書: “引爆趨勢", “決斷兩秒間", 而這一本可能更加地棒!
本書的重點在於: 成功絕非偶然, 但是有其必然. 作者就從加拿大和捷克的明星球員說起. 加拿大最出色的冰上曲棍球球員幾乎都是在年頭的時候出生的, 生於 1,2,3 月的職業球員遠多於其他月份, 而且愈往年尾, 職業球員的人數就愈少!
如果按照老農民曆的說法, 可能就要解釋為一月生人, 生性活潑; 二月生人, 喜好運動; 3 月人生, 反應靈敏…等等. 其實作者引用了不少統計資料, 告訴我們這都是人為的. 因為冰上曲棍球的青少年球員是按照年度來分級. 這使得年頭出生的青少年有著相對的優勢, 由於體格和心智成熟度都高出一截, 所以很容易運動天分混為一談!
在小球員的時代, 這些看似較傑出的運動員 (其實很大的原因只是比較年長) 就會受到較好的對待, 因為被選入球隊, 所以有更多練習的機會. 這些小差異累積起來, 等到經過了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天分普通的人也都真的變成箇中好手了! 在學校的教育方面, 這個魔術數字可能是台灣的 9 月 1 號. 9 月份的小孩子比起 8 月份的小孩更容易進入資優班, 其實這是不公平的做法. 因此某些國家也的確禁止對於過小的孩子做能力分班.
作者話鋒一轉, 開始討論起披頭四, 比爾蓋茲和喬伊 (UNIIX 作者之一)的成功. 披頭四的成功, 作者認為在於一萬小時的練習. 因為他們還在沒沒無聞的時候, 在德國打工的酒吧裡, 一天足足要唱八個小時之久. 若是每天只需要唱一個小時, 那麼他們只需要有一些拿手的歌曲就行了. 然而他們唱歌的地點是在脫衣酒吧, 說起來他們還算不上是主角, 只不過是幫襯著招攬生意用的駐唱樂團而已. 因此他們被迫要不斷地推陳出新, 磨練各種曲風的演唱技巧. 經過一萬小時之後, 作者認為他們已經成熟了, 所以才會走紅.
比爾蓋茲呢? 他是因為接到 IBM 的 DOS 程式的 case 才想到要創立微軟的嗎? 作者追本溯源, 考證出比爾蓋茲所念的湖濱中學才是他創立微軟的引信. 如果不是他進入了這所貴族中學, 就沒有機會在分時系統發明的僅僅 3 年之後 (1968) 就玩到大型電腦, (我記得交大就是在1983 年才開始有終端機, 而不需要打卡的, 足足落後比爾蓋茲 15 年).
即使有了終端機, 連線到主機的費用對一般人也是一大問題. 但是比爾蓋茲沒有遇到, 因為這所貴族學校的家長會支付了這筆費用. 等到這筆費用耗盡, 比爾蓋茲發現華盛頓大學的電腦教室在凌晨時段沒有人也沒有門禁. 因此常常上床裝睡, 然後再溜進華盛頓大學的機房寫程式. 身為全球第一個寫了一萬小時程式的人, 作者認為創立微軟的機緣當然是非比爾蓋茲莫屬.
喬依的故事和比爾蓋茲有雷同之處. 他雖然不像比爾蓋茲出身那麼好, 但是他很幸運地在分時系統發明的初期 (1971) 進入了設備新穎的密西根大學. 雖然以前從來沒摸過電腦, 但是他入學後就對此產生很大的興趣. 經由發現電腦連線計費的 bug, 他沒有付錢就累積了一萬小時寫程式的功力.
看到這邊, 大家應該可以揣測出作者的用心了. 他要告訴我們, 只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之上, 又加上一萬小時的磨練, 你我都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 然而, 事情只有這麼簡單嗎? 非也! 接下來克里斯多幅.藍根的故事才讓我震撼. 這位傳奇人物因為上了一個電視猜謎節目 ( 1 vs. 100) 而走紅. 看來這個節目就是胡瓜現在所主持的 “挑戰 101″ 的原版. 他幾乎無所不知地在節目中拿下了 25 萬美金, 而這個人連大學都沒有畢業.
他為何唸不完大學呢? 他的智商據說高達 200 或是破表, 而且也不算太憤世嫉俗; 他只不過是因為作業疏失, 沒拿到獎學金, 而打工時段又和上課時段衝突, 在無法說服老師調課的情況下, 永遠離開了校園.
作者認為, 這位天才所犯的錯, 比其原子彈之父的歐本海默要輕得多了. 歐本海默讀博士班的時候因為嫌指導教授太機車, 還企圖毒死那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呢! 然而, 有殺人傾向的歐本海默成了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而藍根若是不靠電視節目, 根本不會有人理會這位酒吧的保鑣. 兩位聰明人差別在哪裡呢? 作者認為差別在於出身.
出身高尚的人具備說服別人的能力, 而出身低下的人只會逃避和妥協. 藍根的童年一直在逃避酗酒的繼父, 先後嫁給四任丈夫的媽媽也不能提供他心裡的依靠. 因此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選擇了逃開. 而出身中產階級以上的人, 從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們不畏懼權威, 甚至於有更好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在本書中, 作者旁徵博引了很多例證, 證明出身, 血統, 環境, 時代都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發展. 即使這個人是聰明的, 還是會因為種種因素而變得平凡. 美國歷史上的大富豪, 大多數都出生在十九世紀中葉; 科技大亨多數出生在 1954 或 1955 年. 作者認為這不是偶然, 而是時勢造英雄. 只有在對的時候, 具備一定能力和苦功的人, 才會冒出頭來. 換了一個年分, 機會就沒有了, 不是太老捨不得改行, 就是太小只能追隨前人.
除了上述的觀點, 這本書講到兩件讓我茅塞頓開的事! 第一件是東方人的數學為何比西方人好. 第二件是韓航飛安事件. 先說數學這件事. 作者認為數學好不過是有耐心, 花得時間多所換來的. 因為東方人即使在暑假也不會放鬆, 所以比西方人更早累積一萬小時的功力. 另外就是東方人比較有耐心去嘗試, 日本人可能比其他民族更願意去做被命令的工作, 因此比較容易搞懂問題, 而不會太早放棄. 最後一個原因, 作者認為英文用來描述數字太不規律了, 不像中文可以循序漸進. 英文11 的唸法就和 12 就完全沒關係, 十幾的時候先講幾再講十 (teen), 二十之後則是先講十再講幾, 小孩根本就輸在起跑點上了. 基本上我還滿認同的.
韓航事件是指韓航先前發生空難的機率超高 (我想和華航可能差不多), 問題何在呢? 作者認為問題在文化. 說實在的, 這個說法有點嚇到我了, 因為我在職場上也可以看到同樣事. 一架飛機要掉下來, 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 一定要每一關的把關都失敗, 問題才會發生.
韓航為何會在關島撞山呢? 作者從黑盒子的錄音, 解讀出這是文化的問題. 姑且不論機長超時工作, 他們降落關島時發生雷雨, 以及關島機場的雷達導引剛好又不是從機場發生, 而是從旁邊的山丘上發出來, 需要一點經驗才不會搞混. 但是這位機長之所以撞山, 並不是因為他不熟地形, 而是因為機長太累的時候, 副機長基於禮儀只是反覆暗示他雷達導航很重要, 雨勢太大了, 而不會考慮越權.
為何哥倫比亞航空會飛到沒有油而摔飛機呢? 這也是文化問題. 副機長面對強勢的紐約塔台, 不敢力爭要優先降落, 即使是飛機已經沒有油了, 機長還以為塔台瞭解狀況, 而且正在引導他們降落.
韓航從一個頻摔飛機的公司, 蛻變為一個安全的航空公司, 他們做了哪些事呢? 書上提到的包括說英文, 強化與塔台的溝通. 彼此稱呼姓名, 而不是對機長畢恭畢敬, 把一切都交給機長處理. 在多數的空難事件中, 正在開飛機的都是較資深的機長. 由於機組人員不敢冒犯他的權威, 所以原本要連犯 7 個錯誤才會失事的飛機, 在缺乏把關機制之下, 果然就發生了那麼多個錯誤.
書上提到, 世界上最注重尊卑的航空公司 (巴西, 南韓, 摩洛哥, 墨西哥, 菲律賓) 就是失事最多的航空公司. 而彼此權力差距最小的航空公司 (紐西蘭, 澳大利亞, 南非, 愛爾蘭, 美國), 剛好也是最安全的航空公司. 我覺得公司的治理也是這樣, 領導人愈不聽意見, 公司的問題就愈多.
漫談了文化, 天才, 成功, 環境, 出身, 血統等等議題, 作者並沒有特別給一個章節做結論. 但是在反覆的論證當中, 我想聰明的讀者應該都可以歸納出結論了. 想要大大地成功, 弄個世界首富或是諾貝爾獎, 其實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不過就算沒辦法做到那樣超凡, 只要肯花一萬個小時在自己的專業上, 也必然可以佔有一席之地. 與其說天才必定成功, 就像說高個兒一定會打籃球一樣是個誤解. 雖然太矮的確打不好籃球, 只要身高夠高的話, 200 公分和 228 公分都可以是明星球員.
成功之道, 在於被看重. 而被看重這件事又和表現好這個因素互為表裡. 能夠想通這一點, 在職場上如何安身立命也變得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