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或許是我讀過最傑出的一本書. 因為它解答了我心中的許多疑惑, 我並不記得另外有哪一本書可以給我如此重要的思想啟發.
先說會何會買這一本書呢? 非常幸運地, 因為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訂書需要湊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免運費. 因此我除了買前面了兩本書之外, 又挑了一些可能會看的書, 結果愈買愈多~~~ 書單就從勝間和代推薦的書單裡面選取, 她推廌的書我全都買了, 除了有幾本已經絕版之外. “魔球投資學" 就是推薦名單中的一本. 有別於大部分的經典書籍都出自上個世紀中葉, 這本書可以相當地新.
老實說, 若是光看這本書的書名. 每個人都會認為這是搭 “魔球" 這本書的便車的口水書. 若不是經過勝間和代的推薦, 我絕對不可能去買它! 本書的作者麥可.莫布新 (Michael J. Mauboussin)是一位華爾街的分析師, 而儘管這本書的中文名稱有些扯, 各位還是可以從它的原名 More than you know: Finding Financial Wisdom in Unconventional Places 探出本書的基調.
作者的企圖並不是想要告訴大家如何選股票, 而是真正討論多元化知識的融會貫通. 經過生物學、心理學、行為學、經濟學的交互驗證, 來討論股票市場與賭博的心理面與科學面.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 我甚至有點煥然一新的感動! 如果大家有看過我前幾天貼出的那一篇 “可參考的股票", 我自己就發現了我的不客觀. 如果我沒有持股, 我一定可以儘量地用心去選擇一支好股票, 但是在我持有某支股票之後, 我的心態已經轉變為想要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那我應該怎麼辦呢? 這本書上恰好可以提供解釋與解答.
根舉本書在兩個不同章節的分析. 通常一個人對某件事收集更多資訊之後, 即使這些資訊並沒有幫助, 對決策也未產生正面的影響, 但是信心會增加. (當然這意味著不好). 另外一方面, 如果受試者是不帶感情的 (假如贏了也不是自己的), 那麼他會傾向於參與贏錢機率高的 game, 而帶感情的人(假設想要靠此一搏來翻身), 會選擇獎金比較高的 game(譬如重威力彩而輕賓果). 儘管獎金高的 game 機率就低, 兩者期望值都一樣.
古典經濟學對人類的行為有許多假設, 包括每個人都是理性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所有的模型都是常態分配. 不過事實上, 人經常都是不理性的, 但人類的集合體多數是理性的. 偶而人類的群體會有瘋狂、不理性的行為, 以致於發生厚尾效應. 這裡既透露了機會又透露了風險.
常態分配恰好不能解釋股市的漲跌, 而冪次法則卻可以. 亦即漲跌的機率與漲跌幅, 兩者的對數可以劃出一條直線. 80/20 法則可以視為其中的特例, 公司的市值與家數、城市的人口與排名、甚至於一篇文章中的字數與頻率都可以用冪次法則來解釋. 在科學上, 固然常態分配可以解釋與簡化大部分牛頓以來的科學, 但是某些事件需要以碎形來製作模型.
說到製作模型, 本書也有提到左腦是解釋者. 對於股市的漲跌, 當時的新聞評論往往解釋得不正確, 多數屬於事後諸葛. 作者認為那都是左腦在發揮效用. 而人類本來就擅長於製作模型, 例如編造出神話以解釋所有不能解釋的事件. 但是面對股市這樣一個複雜的臨界模型 (指非線性, 投資人互相影響…的一個系統), 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獲利的模型, 而非不能自圓其說、或是背離事實的神話.
因為這本書裡面, 一如作者所期望的, 放進了多元的知識與理論, 讓我有了 warm boot 等級的啟發. 相對地, 我也沒辦法想往日一樣把感想羅列出來. 我只能說:多元知識很好, 多人參與決策的系統也很好. 作者極力推崇群體決策, 認為它的表現優於大部分理性分析. 如果偶爾有少數人可以長期超越大盤, 那麼代表他們的傑出就像狄馬喬的連續安打場次一樣. 從數學上幾乎不可能, 但是厚尾理論是個適合的模型.
隨著時代的演變,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愈來愈不能長久. 老態龍鍾是公司的宿命, 好公司也會走向成長趨緩, 唯有極少數的公司可以長青. 因此投資人要留意公司成長的 S 曲線, 避免在公司小的時候低估它, 以及在公司變大之後仍然給予高本益比. 走筆至此, 作者是完全不相信本益比有任何意義的, 連美國 150 年來的平均本益比 14 倍他都認為沒有參考價值.
作者認為公司只有預期成長與實際成長的差異, 或許這個部分始終 (相對於個人的投資生命) 都不會反映在股市上. 但正確看到預期成長高於市場評價的股票的話, 是 “有機會" 獲利的. 這些完全都和股市憲哥的經驗一致, 看好但是市場不認同也沒用. 也和祖魯法則、坦伯頓投資小型股的概念相吻合. 因為小型股在 S 曲線的起點, 最容易被低估. 儘管作者有證據證明, 大型股或小型股與會不會漲沒有直接的關聯.
這本書我只用了一天不到去看它似乎不太對, 因此過幾天我還要再看一遍, 讓我的思路更加的清晰.
[note] 這本書的書名會被翻譯 “魔球XXX", 能夠想到的理由只有兩個. 1, 他們都是 Mo.. 開頭 (ㄇㄛ vs More) . 2, 這本書的一開始有引用到 “魔球" 書中的球隊經理賭 21 點的經驗, 其他的就只能以 Orz 效應來 modeling 了.
[note2] 從 5/24 11:45pm 打到 5/25 01:00am 才完成這篇簡介, 雖然眼睛都花了, 能夠表達出來的也很有限, 但是我真的有 consilient (融會貫通) 的感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