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就算客人白吃白喝 也別請工讀生»

這本書的作者山田真哉就是另一本姐妹作 “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 的作者. 上一次的那本書, 作者的企圖心就是寫一本在一小時之內就可以讓讀者對會計有概念的書. 但是許多讀者反應一個小時根本就不可能讀完, 所以作者又寫了一本更短的書, 就是本書.

書名非常地有趣, 就像前一本一樣! 光是看到書名就忍不住想猜猜看, 為什麼不要請工讀生? 我先揭曉答案吧! 原因是白吃白喝的客人是有限的, 如果因為白吃白喝所造成的損失低於工讀生的薪資, 那麼請了工讀生還是不划算. 這個故事用來強調會計的重要, 會計就是文字加上數字. 不過工讀生的故事並不是本書的第一章. 本書的編排是從強調數字的敏感度開始.

數字的規則有四個:

1. 數字「是有順序的」.

2. 數字「以單位固定意義的」.

3. 數字「能表現價值」.

4. 數字「不會變化」.

順序的意思雖然淺顯易懂, 但是應用上大家應該都沒有概念. 作者的意思是: 因為數字可以指出版號, 頁數, 所以產生出可以管理的特性. 甚至可以用來販賣觀念, 比方說 Windows 2000 的版本在 10 年後就會愈用愈有壓力, 即使還堪用, 也會覺得怪怪的. Web 2.0 一出, 想不覺得它新都不行, 即使從來沒有 Web 1.0 或是 Web 1.5.

數字的單位大家應該都懂, 需要一個大的數字, 就換一個小的單位. 造成他人錯誤的第一印象. 不只是數字, 序數也是一個單位的問題. 第一名, 前五名都有特殊的隱含意思. 要了解其真相, 就要深入了解是多少取樣下的第一名, 才能完全掌握其內涵. 這證明數字能表現價值.

至於數字不會變化, 是相對於文字而言. “公司業績很好", 這句話說者和聽者的意義可能大不相同. 但是用數字來表現成財務報表, 其意義就不會再變化了, 只剩下能否正確解讀的問題.

此外, 數字可以製造信用, 300 匹馬力的汽車和 180 匹馬力的汽車相比, 立刻可以使人信服. 數字也有暴力性, “每個月 3 號以前交報告", 和 “每個月初要交報告" 相比,  前者就產生了不可推確的暴力性.

描述了數字的大致特性, 本書進入第一章. 第一章的重點很簡單, 就是要讓數字說話. 作者提到有三個技巧:

1. 斷然認定

2. 打破常識

3. 粗略概括

斷然認定是講出一個斷然的數字, 比方說地球上 70% 的面積是水, 這是一個斷然的數字, 講得太精確 (71%), 大家都記不太住, 說服力反而降低了. 2 年之內轉虧為盈, 也是一個斷然的說法.

什麼是打破常識呢? 就是要讓大家大感意外, 造成話題. “24 小時 100 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72 小時 0 元無人島生活". 其實 24 小時跑 100 公里不算快, 無人島本來就沒地方花錢. 

甚麼是粗略概括呢? 有時候為了效果, 會把數字說得籠統一點, 讓接收訊息的人產生錯覺. “全面一折起", “大多數口腔癌患者都 有嚼檳榔的習慣,比率約為九成", 諸如此類.

第二章的重點是對數字要敏感. 作者提到三個法則:

1. 換個說法

2. 除法

3. 轉換單位

如果用最簡短的方式來說明, 就是要識破數字的包裝. 我們要看的是實際的金錢數字, 而不是甚麼 “率" 之類的. 因為單位會轉換, 比較的基準點不同 (除法), 或話術不同, 就忘了實際的數字的話, 就著了對方的道兒.

第三章的重點是更進一步強調會計數字是一板一眼的. 大家要看到數字背後真正的樣貌. 其中作者再提出一些測驗題, 反覆訓練大家的敏感度. 最後並提出三個訣竅, 以強調 “重視金額主義". 白吃白喝的案例就出自這一章.

1. 節省或公司成找不能只看百分比, 必須以金額為考量.

2. 101 萬不同於 100 萬, 面對大金額時不能大而化之.

3. 有任何疑問時, 試著計算實際金額.

第四章是從財報的觀點來解說股票投資. 首先, 作者仍然再強調一次投資股票就像賭博一樣. 少數的不同點之一是賭博按時開盅, 股市沒有最後一個交易日. 這是甚麼意思呢? 如果大家買了一隻本益比 10 倍的股票, 基本上若不是賺價差, 就需要 10 年來回本. 然而股市沒有最後一個交易日的特性, 很容易使人以為只要長抱到 2018 年 ( = 2008 + 10), 自然就可以回本, 而忽略了公司其實會倒閉的這個風險.

作者的意思很清楚, 股市可能齊漲齊跌, 但是選對公司, 至少公司倒閉的風險較低. 為了知道哪些公司比較穩, 才需要去看財務報表. 如同某些其他書所說的, 看現金流量表, 才能破解損益表中的應收帳款等等.

另外一個很棒的觀點是, 財務報表不是用來看的. 就算是會計師 (作者本身是會計師) 也沒有精力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看下去. 作者強調財務報表是用來 “找" 的, 不是用來 “看". 大家需要的是從其中找出關鍵性的數字. 特別是和過去的比較, 和同業的比較.

一家公司的營運數字如果太大, 比方說 5000 億元, 那麼可能只要動一動應收帳款日期, 就能輕易地挪個幾十億來美化帳面. 此時就要注意比例原則, 看看獲利是否和其營業額相當, 這就是要做比較.

除了這幾章, 作者還有 “後記", “小小會計教室". 但我覺得幾乎是充篇幅的, 因為它是總複習的性質. 果然, 這是一本大約一小時可以看完的書. 我看得還稍微久了一點, 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