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尋找下一支飆股»

在這個聳動的標題下, 其實書名是英文的 “ Finding the Next Starbucks“. 作者Michael Moe 是一名華爾街的分析師. 他分享他在創投的經驗來說明甚麼樣的股票是容易成長的, 就像是當年的星巴克一樣. 全書分為 10 , 主要是從分析趨勢這個觀點來說明如何挑選股票.

比方說在 1925 , 當時的熱門股是鐵路和汽車. 但是到了 2005 年已經變成了醫療生技, 電子資訊, 和網路股. 如果一個產業都已經變得不好, 那麼獲利自然就不會太理想. Profitable 正好是大家最重視的一個環節, 因此觀察大趨勢就是作者所要強調的核心價值. 

很有趣的是, 作者既然把星巴克放在書名當中, 那麼難道說喝咖啡是未來的趨勢嗎? 其實作者在書中提出大趨勢和小趨勢兩種看法. 雖然大趨勢裡面沒有咖啡這一項, 但是品牌, 休閒都是大趨勢, 因此符合這個大趨勢底下, “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檔, 有品牌的休閒服務" 就是一個小趨勢. 

除了趨勢, 作者較重視的就是公司的 4 P. People 代表人才, 人才都是跟著領袖走, 因此要有好的領袖. Product 代表產品, 公司的產品要有賣點. Potential 代表潛力, 公司所在的大環境具備成長的趨勢第四個 P Predictable, 表示可預測性. 公司能不能夠做到自己的財務預測等等. 比這四個 P 更重要的 P 就是前面說過的 Profit. 

作者還講了一個笑話他說有人去買鸚鵡回家, 但鸚鵡始終不說話因此他又買了梯子和鈴鐺但是鸚鵡只講了一句話就死了, 因為那個人沒有買飼料! 食物是最重要的, 獲利也是最重要的! 

根據本書的第十章個案研究“, 買到好公司的股票可能從 IPO 開始可以從 1 元賺到 200~300 (Best Buy, Dell). 但買到不好的投資, 可能過了若干年還是價值 1 (Gateway), 甚至是 0 . 相對地, 星巴克算是穩健, 投資 IPO 一元, 可以長成 62 . 不過這還是 2005 年的資料, 據我所知, 星巴克由於擴張太快, 今年已經有點不行了, 人們不再認為去星巴克是那麼有品味的地方.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好公司或是壞公司, 都和員工持股比例沒有關係. 和產業結構比較有關係. 像是生技公司, 員工持股比例就很高, 因為他們學有專精, 可能一生都要賭在裡面. 但星巴克這樣的公司有很多計時人員, 他們可能就不會買自家的股票.

書上有提到, 股票不好就要換股. 雖然這完全不是本書重點, 但是我因此不小心在網路上讀到一篇阿添伯的故事, 就和換股操作有關.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