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聚財網上面的大師: 獵豹財務長 – 郭恭克“. 為什麼我會買這本書咧? 倒不是我聚財網的 “聚幣" 不夠了要來湊點數 (買這本書有聚幣 120 點), 而是翻到其中有一段說: 有人問作者 (財務長) 某股票可不可以買? 財務長說可以, 但是對方過了兩天嫌貴不敢買. 等到這支股又往上大漲了, 此人又來問財務長這支股票可不可以追, 令財務長為之氣結. 我覺得這段可以提醒我不要做傻事, 所以我就買了這本書.
雖然這本書很厚 (390 頁), 但是我連開車也在看書 (等紅燈, 因為有倒數秒數), 終於把它 “攻克" 了!這本書有一個特色, 就是作者的觀點和常人都不一樣, 難怪書名就說是狂想曲. 有些地方我也認同, 但有些則否. 認同的地方是: 如果大家的企圖心不變, 希望的報酬率不變, 那麼景氣愈好, 利率愈高 (無風險報酬愈高), 就愈不應該去投資股票 (有風險報酬 = 無風險報酬 + 風險溢酬). 這點是很有顛覆性的想法, 特別在景氣往下彎的時候, 應該更見其價值.這本書的結構大致如下:
1. 自我介紹, 提到他以前的職位就是財務長, 雖然離開工作崗位, 他還是以獵豹財務長的稱號闖出一片天.
2. 股票市場的介紹, 主要是釐清在零和市場買賣方的角色. 順便解說何謂無風險報酬與有風險報酬. 這裡有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是: 高報酬不一定高風險, 在作者看來, 只要觀念正確, 不貪圖風險溢酬, 股市根本沒風險.
3. 介紹三大財務報表: 資產負債表, 現金流量表, 損益表. 並且用這些表格抓一些實例來解說. 這個章節的圖文整整了 229 頁, 算是全書的重點. p.324 這裡將公司分為 7 類 (A~G), 分別用 ROE, 純益率, 總資產周轉率, 權益成數來當作指標. 2^4=16, 4 個指標應該至少會分成 16 類以上, 但是結果卻只有 7 類, 大家不好奇嗎? 原來是財務長指考慮 ROE 會往上者, 純益率絕不往下, 咳咳咳…以理工人的觀點, 我會拿掉一個指標, 畢竟作者只把純益率分成往上跟往下, ROE 卻有 “平平" 這個 state.
[note] 權益乘數 = 總資產 / 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 + 負債) / 股東權益4. 獵豹投資長語錄. 這裡列出一些警語, 看了只有警惕, 但很難產生正面的幫助.至於不認同地方, 呵呵, 還真是不少咧! 我舉兩個例子, 大家也可以來參考看看.
P.110 財務長說:
當景氣轉冷到達相對低標 -> 股市也位於相對的低價圈 ->利率慢慢觸底 -> 市場無風險利率指標意進入相對低價 -> K (風險溢酬) 變低 -> 投資人可以提高金融工具的買進價格
不過不好意思, 我不同意最後一句話. 因為景氣低落, 股價也走低. 投資人幹嘛傻傻地提高買進價格啊! 難道每天都用天價或漲停板去追股票嗎? 此時應該是提高購買金融商品的總值, 買更多的低價股, 不是用高價去買他們. 果真用高價去買股票, 雖然符合作者的公式, 但是不合常情.作者的公式是說: 有風險報酬 = 無風險報酬 + 風險溢酬.換言之, 因為景氣愈差, 無風險報酬 (利率) 變低, 所以為了增加有風險報酬 (買股票的收益), 就要把風險溢酬 K 變大, 多花點錢買股票, 讓有風險報酬增加. 但我的修正是: 多買股票, 不是買貴比較好.作者書上的公式和我這裡又有點不同, 作者是說報酬率, 我都將它修正為報酬. 因為絕對值寫成等式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股市報酬率 = 定存利率 + 風險利率. 這是沒辦法比較的, 因為分母不同耶!?
P127. 財務長說: 股價 = 股價淨值比 * 普通股每股價值 = 股價淨值比 * EPS / ROEROE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盈餘/ 股東權益 = 稅後盈餘/ (總資產 – 總負債)這些都是財務的基本公式, 我想大家都沒有問題, 但是下面的幾行, 他又說:
假設股價與每股會計盈餘 (EPS) 是已經確定的數字, 則產生下面的邏輯關係:ROE 愈高 ->公司的股價淨值比愈高 ->隱含公司股價愈高ROE 愈低 ->公司的股價淨值比愈低 ->隱含公司股價愈低
假如股價, EPS 固定, ROE 愈高,公司股價淨值比當然愈高. 但是股價已經是假設固定值了, 還會隱含公司股價愈高嗎? ROE 要與股價同樣變高, EPS 又固定, 那麼股價淨值比是高是滴都不重要了, 不是嗎?
財務方面我並不是專家, 不過如果把上面的每一個名詞都換成 X, Y, Z, t; 相信 10 個學理工的, 至少有 9 個認同我的說法. 另一個在重修之後, 也會表示同感吧!
另一方面, 財務報表雖然能夠幫助我們投資, 但是廣大的投資人都是在事後才看到財務報表. 比方說年報和第一季的季報都要等到 4 月份才看得到, 如果我們看出這家公司值得投資, 就算內部人沒有內線交易, 外部人也不可能比法人更快得到訊息, 那還有甚麼搞頭呢? 無怪乎作者雖然嚴斥技術分析的重要性, 但是卻有人可以從技術分析得到投資的靈感. 我想只要財務狀況不是即時就可以讓所有投資人掌握的, 技術分析這派也永遠不會死心啊!
最後, 作者雖然提倡用多個指標來選擇公司, 但是股價起伏永遠高於殖利率可以帶給投資人的收穫. 若是從財務報表看到一個公司不錯, 理論上還是不能把財產全部投進去. 我和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畢竟 EPS 20 倍, 等於投資人一口氣用這個股價買下 20 年不變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