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華爾街日報記者馬丁.谷金, 他在採訪華倫巴菲特的時候, 因為巴菲特有事外出, 於是就留下了他的筆記本給作者參考. 作者則根據這本“手札“, 把它和其它名人的採訪心得做一個驗證, 於是寫下的這本書. 與股神的操作沒有任何關係, 主要是談管理.
管理的心得有 37 條, 作者稱他為 37 條定律. 有些 rule 也算是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就不一一列舉, 例如:Rule 1 – 在其他人都投了資的地方去投資, 你是不會發財的 (等於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Rule4 – 沒有滿意的員工, 就沒有滿意的客戶. 我來舉一些自己感觸比較深的.
Rule 6 – 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 太慢說不造成的.
Rule 13 – 你在場時並不重要, 關鍵是你不在場時會發生甚麼?
Rule 14 – 凡是讓員工把牢騷埋在肚子裡的公司, 結局都會更糟糕.
Rule 15 – 如果你遇見員工而不認得, 那你的公司就該“減肥“了
這一條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我只知道 GM 的威爾許號稱認得上千名員工, 還不知道有人可以認識幾萬人的, 那麼那些大工廠的老闆該怎麼辦呢?
Rule 21: 帶著一隻手錶的人知道準確的時間, 帶兩隻手錶的人便不敢確定幾點了
Rule 22: 如果有十個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 你的主見就很難不動搖
這篇有一個小故事, 他說迪士尼在面試員工的時候, 會讓應徵者比較幾條線的長短. 每次會有十個人一起面試, 但是其中有八個是樁腳, 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第二短的那條線才是最短的, 而兩位真正的應試者要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 不可人云亦云, 這樣才能夠被錄取. 很有趣吧!
Rule 29: 將對手擊敗之前, 先將自己擊敗
這一條很有意思. 我們一直在為下一代產品的規格傷腦筋. 有人覺得要全面超越對手,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 不過讀過這條 rule 之後, 我覺得我們真的要超越自己. 應該超越對手就是追在對手的路徑上, 反而走不出自己的路. 反之, 在我們選定的目標上, 畫出我們自己應有的的軌跡, 這才是競爭的正道.
Rule 33: 商業的初衷不為賺錢
Rule 36: 團契運作也有弊端
這條 rule 回答了我們老總在會議中提出的問題: 他說為什麼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建立一個 tiger team 之後, 問題就順利解決了? 做事的明明都是一樣的人啊? 然而, “在團隊之中, 有社會墮化效應, 這主要是因為團隊成員都認為其他人沒有公平的付出, 如果你認為其他人偷懶, 你就會減少努力以重建公平感. 另一種解釋是責任分散, 因為團隊的成績不會歸功個人, 個人的投入和團契產出之間的關係不明朗…如果個體認為自己的貢獻無法被衡量, 效率就會下降." (以上引用原文) 我想, tiger team 的建立, 首先就預告了這件事的重要性, 被選入的成員也會認為自己是 key man. 當能見度提升, 表現較差者被剔除在外, 團隊的意識就會建立, 力量就會上升.
書上也提到, 德國的心理學家馬克斯.瑞格曼曾經用拔河運動來做實驗, 三個人拔河的力氣約等於 2.5 人, 八個人的力氣還不到一個人的四倍.
Rule 37: 光有成功的計畫還不夠, 要想到失敗
這一篇的例子講到荷蘭國防部的防禦計畫寫得非常詳細, 令參觀的美國上將嘆為觀止. 但是他看到竟然有一份更詳細的計畫, 被放在所有計畫中最顯眼的位置, 那就是“投降計畫“. 必要時, 他們會為了保護土地, 建築和河流山川, 而選擇投降. 我想: 華人的個性是比較崇尚誓死抵抗的民族英雄, 覺得那樣比較有種. 不過看股市那麼怕老共就知道, 其實大家很自私又膽小. 與其言行不一, 不如學荷蘭人弄個投降計畫. 與其同歸於盡, 不如靜待實力變強之後, 再去奪取勝利. 也就是說, 荷蘭人的投降計畫其實是詐降計畫, 只是在臥薪嘗膽, 靜待下一次的勝利. 我覺得這樣是比較明智的.
勘誤:
page 108, 因為這些細微之處如果做不好, 都會讓遊客滿意, 應為因為這些細微之處如果做不好, 都會讓遊客不滿意
page 221, 三個人的力量之和只是一個人的二十五倍, 應為三個人的力量之和只是一個人的二點五倍
還有一個沒找到, 因為看到那裏時, 手上沒有筆. 我又不喜歡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