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知名度相當高, 就算沒親自看過郭語錄, 也聽過人家提及. 那麼書裡面倒底賣得是甚麼藥呢? 裡面是 108 條郭董說過的話, 然後經過本書作者張殿文先生加以補充, 舉出郭董符合這條語錄的具體言行.
郭董既然是台灣首富, 為人不知郭台銘, 就是偷渡到台灣也枉然. 我想這本書算是讓我們了解郭董思想的幾根管子, 從這個管口中, 我們得以瞭解他的不同之處. 而這些不同之處, 就是他得以成為首富, 而別人不能的原因. 我把我自己的幾個心得寫下來:
1974 年, 鴻海創業, 成立 “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 從事黑白電視機旋鈕的生產. 鴻海之所以做得比較好, 是因為在 1977 年他就設立了自己的模具廠, 不讓技術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1980 年代, 台幣升值 (1986, 37.8:1~1988, 26.41:1), 其升幅比現在還大. 因此許多做電視機, 收音機的家電廠就無法維持, 紛紛倒閉. 但郭董則堅持了下來. 為什麼他可以, 別人不行? 因為他會挑客戶, 他知道和日本人做生意會進步, 和國內廠商做生意只有短利. 1982 年起, 郭台銘就選定了只做國外客戶的生意. 在 1980 年代, 日幣同樣對美元升值, 因此鴻海說不定也因此而免去了匯損的影響. 不過這個我就沒有求證過. 較明顯的關鍵是郭台銘選擇了跨入 PC 業, 進而跟上了後續的 PC 發展熱潮.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電腦, 鴻海的員工也才增加到 300 人. 1982 年鴻海的營運更好, 到 1983 年營業額成長了 3 倍 (1600 萬~4600萬). 1984 年鴻海建立金屬電鍍的技術, 把營業額的十分之一 1000 萬元, 投入了購買電鍍相關設備.一路走來, 始終在追求擴張.對郭台銘自己而言, 台幣升值前他是製造導向, 升值後他就是市場導向, 全力往各種連接器, 特別是 PC 的連接器進軍.
1990 年代, 個人電腦已經相當地成熟. 但這個年代, 鴻海也不再甘於做連接器, 而是邁入了機殼. 1995 年鴻海在機殼從 0 開始, 一直到1999 年都是每年成長 15% 以上.
2000 年代, 鴻海已經由 OEM 進入了 ODM. 典型的故事是 2002 年, 全球第一大連機器廠 Tyco 和鴻海打官司, 鴻海憤而拿了幾萬分對手的專利來研究破解. 2004 年, Sony 和鴻海把出貨 100 萬台筆記型電腦寫在午餐的菜單上.由過去的歷史來看, 鴻海擅長做對的決策. 郭台銘也說他很會看人, 看哪個客戶有潛力, 就盡力去幫那個客戶, 最後就能做到雙贏. 在這數十年中, 鴻海也轉了好幾次方向, 到現在已經是萬箭齊發, 各個領域都可能碰到鴻海的大軍. 也難怪郭老董沒事就去發揚山西晉商精神, 並且與成吉斯汗的後人攀交情, 只差沒說出兩大英雄前後呼應的話而已. 儘管現在已經是郭董隨便說些什麼, 大家都會奉為圭臬, 從社會版到財經版都可以上頭條.
回頭想想郭台銘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就在於用頭腦. 這個頭腦並不是一個只能用來考試的頭腦, 而是一個靈活可以解決問題的頭腦. 為什麼很多人的生意頭腦可能不遜於郭董, 卻沒辦法變成首富呢? 我想其中的一個關鍵是在於他是天生的領導人. 若今天把他放到更大幾歲的施振榮的公司裡, 他肯定就沒有今天的一番成就. 愈是有想法的人, 其實愈是只能當老闆. 不論松下幸之助, 王永慶都是這樣的人物. 其他人以為嚴格治軍就可以有一番作為, 重賞就會有勇夫, 或許是看錯重點了, 我想.
p.s. 我們公司最近也被告了, 不知我們會不會再一次 review 專利政策? 來點振奮人心的做法呢? 比方提專利, 要經過範圍誇大的步驟, 獎金也要高一點, 順便告告別人,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