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股市作手回憶錄(完整版)»

這本書其實相當吸引人, 如果撇開翻譯得不通順地缺點, 簡直像小說一樣好看. 他的文體是傳記, 由一位記者去寫一個作手的訪問記, 但其實這位作手並不叫李文斯頓. 真正的作手身分被隱瞞了大家認為故事中的作手其實是指 Livermore.

故事的開始, 是李文斯頓如何在空桶店做到幾乎戰無不勝. 如果翻譯成正常的語言, 等於是說, 他做到了從交易的即時數據, 推測出股價將要上升或是下降. 接著他以小量的保證金, 操作一個很大的股票數量, 從而獲得當沖的利益, 積少成多地變成一個贏家.

什麼是空桶店呢? 就是場外的股票交易所. 其實他是非正式的賭博機構. 但是好像也並非不合法, 因為他們等於是股票的代理交易商. 不論買家或是賣家, 都可以靠著保證金在這裡買進貨賣出股票, 交易單會丟進一個空桶, 所以叫做空桶店. 因為大家都是賺差價, 在此沒有人想要長期持有如果你放空, 但是股價上漲, 你就要交保證金, 否則交易立刻被軋平, 最大損失就是投進去的錢.

接下來因為他在空桶店太成功了. 所以再也沒有空桶店接受他的交易單. 這些空桶店是靠著和其他冤大頭的交易人對作, 來坑掉他們的保證金而存活的. 但李文斯頓可以看穿空桶店的手法, 因此總是可以比店家更快速地反映價差.

歸納起來, 可以說他一點也不貪心, 所以可以迅速出場, 達到百戰百勝. 沒有空桶店可以玩之後, 李文斯頓進入華爾街做操作. 結果大賠特賠, 成為窮光蛋. 原因何在呢? 因為空桶店的報價是從華爾街傳過來的, 非即時但是看到這個價錢, 馬上就可以交易. 但是真正到了華爾街的紐約交易所, 就必須和隨時變動的價格奮戰, 不再是靜態數據的分析. 每次作手看到一個價格想要行動, 實際的價格已經往上或是往下了. 因此他那招壓大注, 賺小差價的招數就不再靈光.

經過一段黯淡潦倒的時光, 他還是靠著過去在空桶店的名聲, 獲得貴人相助. 因為過去他最擅長放空, 變成只要出現空頭, 大家都認為是他幹的. 這樣的既定印象, 使得有人願意找他合作, 用他的名氣, 掩護其他大戶的放空. 於是他就拿到了一個小小的額度, 可以任意地操作, 賺了算自己, 虧了算公司.

雖然李文斯頓不滿意這種生活方式, 但是他畢竟靠著這個才免去了第一次破產的命運. 經過自我檢視, 李文斯頓發現他的招數的確不適用於紐約交易所, 因為他不懂得大趨勢, 只懂得掌握瞬間的起伏. 因此他做了一些自我提升, 包括:

(1) 認清市場是多頭還是空頭,

(2) 看多時,持續加碼買進; 看空時一路往下空. 用另外一句話來說, 就是賣出時不怕賣在低點,買進時不怕買在高點.

(3) 不進場不會知道買貴還是買便宜.

書中對最後一點舉了兩個例子. 都是在講老作手聽到內線消息之後的反應. 消息說買進, 他會先賣出. 測試過真的很容易賣出去之後, 才會大筆地買進. 李文斯頓在股市賺到錢之後, 也在期貨賺錢. 這邊最值得一提的是. 他有個朋友, 完全供用分析來做期貨, 結果大虧, 而李文斯頓因為聽信他的話, 動搖了自己的直覺也跟著虧錢. 換言之, 他認為期貨和供需固然有關係, 但是更炒作更是有關係.

這裡有另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是: 因為他砍了賺錢的部位, 而期待虧錢的部位可以回本. 事後他對自己責難不已. 因為在沒有證據之下, 抱著股票期貨等待它們賺錢, 這正是冤大頭虧錢的原因. 當然作手的生活並不是永遠光明正大的, 在空桶店時代, 李文斯頓就用過假交易的手段.

首先在空桶店大量作多股票, 然後在真正的股市, 選了幾個交易所同時作空賣股票. 空桶店看到外面股價有變低的趨勢, 決定跟李文斯頓對作. 因此空桶店也作空股票, 以壓低空桶的報價. 接著李文斯頓迅速承接這些低價的股票. 等到股價回到正常, 股民以為有反彈, 買盤湧入使股價上漲, 李文斯頓就真的賺到錢了.

另外有好幾次的戰役, 例如大賣某公司關係企業的股票, 使大家聯想到某公司也有問題. 一手對關係企業做空, 一手對母公司做多. 同樣是以兩邊的槓桿差異來賺錢. 當然, 如果李文斯頓永遠是對的, 他就不會破產了. 因此作者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不要玩股票. 但是有可能嗎?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